标签:
阅读经典杂谈 |
分类: 评论 |
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一一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2016年举办首届,今年是第二届,今后每隔两年举办一届。两届的各"25部经典"多选自2010年由上海市作家协会聘请本会专家学者编纂并正式出版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海上文学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南移的时代契机、上海开埠以来发达的经济和出版业繁荣的大环境、华洋杂处中西交汇的国际都会空间,以及革命、避难、赋闲、求学、结社、办刊、任教、谋生等社会和个人的原因,使全国各地和海归的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其中有的终生定居,有的长短不一地滞留,为海上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海上文学自近代以来曾经占据了中国文学的大半壁江山,在最鼎盛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云集的文学人才,出现的文学社团,产生的文学流派,拥有的出版资源,创造的风格各异的杰作,在现代文学史上更是没有之一。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收录了近代以来在上海生活和创作过的270位作家共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充分展现了自19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海上文学的优秀成果,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近现代中国文学的成就。
当代中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曾经出现了一个阅读中外文学经典的热潮,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对提高青年读者的人文素养,以及促进新时期文学的兴旺发达,都有直接的助推作用。90年代以降,商品经济和大众传媒时代到来,文学出现了时尚化和商业化,失去了诗性的光晕。"力比多经济"诱发的官能快感一度代替了审美的愉悦,"文学是天然时尚"的提法和对"时尚文学"的提倡,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都形成了误导。举办品读文学经典大赛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推动青年人接近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和养成品读经典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文学评论的后续梯队。
两届参加品读大赛的学子比较踊跃,每届均有来自国内大部分省市乃至海外华裔的评论稿1300多篇,从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25篇。获奖者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和硕士生,以文科生为主,也有理工生,少数为在校中学生。按照规定均在25岁以内。
我们对一等奖的入选者增加了网上面试一项,主要问了平时的文学作品阅读情况和文学评论的写作情况,以及参赛者对所评作品的随机回答。事实上两届评出的一等奖,包括二、三等奖,确实都是作者独立思考的结果。因为这些文章有自己的视角,与传统的评论有所不同,而且语言有个性。从文章来看,作者的知识面较宽,有一定的文学阅读量。作为90后一代,其中首届一位一等奖获得者(高二生)说的颇有代表性。她说初中时绝对是网络小说读得多,到了高中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于是找大部头来看,结果收获颇丰。她说的大部头应该指中外经典,因为只要有志于文学,最终还是要回到经典。如果读中文系外文系,那么课程中就有大量的中外经典作品。
每个人评论作品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从文本出发,追求一种比较精准的评论,应该是写评论文章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肯定其是,否定其非,都应该是相当准确贴切,可以让作者心服口服,甚至深入到连作者还尚未意识到的奥义所在。同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一种历史的观照和维度。这样对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也有帮助,当然这有个历练的过程。有的主要从主观对作品的感受出发进行分析,如首届获奖文章中有一篇分析茹志鹃的《百合花》,还是比较到位,能作连续的细节和心理描写分析,很符合作品的特点。有一篇评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了四个看到:环境造就的人性、践踏的女性尊严、无处不在的寂寞、绝望中的希望。这也确实是这部小说在思想内容上的独到之处,如果再分析一下艺术,可以更好。分析鲁迅《奔月》是有新意的一篇,作者认为应该从《奔月》的颠覆性寻求鲁迅的"颠覆意图"。指出这篇作品的主要方面不是批判揭露,而是对他种种误解的反驳,是通过对神话传统诗意和美好的解构达到自我的表白和解脱。当然,那主要是通过对后羿的形象分析得出的见解。 另一篇是分析《鸠摩罗什》的,作者认为施蛰存独辟蹊径,展现了主人公智慧、学问、修行之间的紧张关系,编织他一生在性欲上的内心冲突。文章分析了施蛰存对传说中的舌舍利作了大胆的改写,于是舌近乎一种罪证。这个分析符合作为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的意图。事实上在我看来,"舌”本身就是深度心理学的一种隐喻。
到了今年第二届,开列的25部经典需要大幅度变动。就文体而言,这次除鲁迅选了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外,其他作家都选了小说。考虑到品评长篇占时太多,故以中短篇为主。其中约有10篇左右过去被评论较少的,可能那时认为是非主流非代表作被忽视了,其实都很有特色。如鲁迅的《好的故事》、郁达夫的《迷羊》、沈从文的《八骏图》、刘呐鸥的《方程式》,许杰的《的笃戏》、徐訏《镜子的疯》、钱锺书的《猫》等。选择这些作品供学子品评,也有改变文学史书写造成的对作家代表作刻板印象的意图。正因为评论得较少,可资参考的也相对少些,对青年学子的品读评论会有些难度,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其实一些被反复评论过的作品 ,再评论反而更有难度,因为要发前人所未发。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张爱玲的《金锁记》等。
从第二届的获奖文章来看,感觉不逊于上届。一般文字更显活泼,思维也更见活跃,没有八股腔。从一等奖的情况看,作者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思辨力,往往不局限于就事论事,时见旁征博引,联系作家的生平、所处时代和相关作品,初步做到了"知人论世"。即把一部作品放到一个多维的参照系去观照、分析和评论,这就比就事论事、孤立地分析,肯定更加深刻和到位。一位获奖者说,把施蛰存的《梅雨之夕》与他的其它作品串连一起,就会发现充满着现代人都市生存的心灵焦虑。另一位通过对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的评论,体会到"以一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去阅读,我们将获得的审美会宽广很多。"对理论的学习和恰当运用,有时也能给评论文章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如有篇文章评论刘呐鸥的《方程式》,就运用了俄国形式主义者的陌生化理论,并指出刘文是对另一种文明的反拨,颇有新意。对经典或准经典,青年学子没有一味的膜拜仰视,而是好处说好,对不足之处也有质疑,体现了评论的独立品格和评论者的独立思考。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一个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往往在历史批评、文本批评和文化批评之间徘徊或循环往复。每种批评观和批评方法都各有优长也各有局限,对于青年学子来说,可以各取所需,各取其长,补彼之短,各尽其妙,或综合用之。目的都是为了更确切深入地读解作品,在经典的魅力中开启自我,启迪人心。好的批评不仅是联系作家作品和受众之间的桥梁,而且如艾略特所说,起着纠正读者鉴赏力的作用,这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刊2018,10,9《文汇读书周报》
当代中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曾经出现了一个阅读中外文学经典的热潮,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对提高青年读者的人文素养,以及促进新时期文学的兴旺发达,都有直接的助推作用。90年代以降,商品经济和大众传媒时代到来,文学出现了时尚化和商业化,失去了诗性的光晕。"力比多经济"诱发的官能快感一度代替了审美的愉悦,"文学是天然时尚"的提法和对"时尚文学"的提倡,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都形成了误导。举办品读文学经典大赛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推动青年人接近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和养成品读经典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文学评论的后续梯队。
两届参加品读大赛的学子比较踊跃,每届均有来自国内大部分省市乃至海外华裔的评论稿1300多篇,从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25篇。获奖者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和硕士生,以文科生为主,也有理工生,少数为在校中学生。按照规定均在25岁以内。
我们对一等奖的入选者增加了网上面试一项,主要问了平时的文学作品阅读情况和文学评论的写作情况,以及参赛者对所评作品的随机回答。事实上两届评出的一等奖,包括二、三等奖,确实都是作者独立思考的结果。因为这些文章有自己的视角,与传统的评论有所不同,而且语言有个性。从文章来看,作者的知识面较宽,有一定的文学阅读量。作为90后一代,其中首届一位一等奖获得者(高二生)说的颇有代表性。她说初中时绝对是网络小说读得多,到了高中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于是找大部头来看,结果收获颇丰。她说的大部头应该指中外经典,因为只要有志于文学,最终还是要回到经典。如果读中文系外文系,那么课程中就有大量的中外经典作品。
每个人评论作品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从文本出发,追求一种比较精准的评论,应该是写评论文章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肯定其是,否定其非,都应该是相当准确贴切,可以让作者心服口服,甚至深入到连作者还尚未意识到的奥义所在。同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一种历史的观照和维度。这样对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也有帮助,当然这有个历练的过程。有的主要从主观对作品的感受出发进行分析,如首届获奖文章中有一篇分析茹志鹃的《百合花》,还是比较到位,能作连续的细节和心理描写分析,很符合作品的特点。有一篇评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了四个看到:环境造就的人性、践踏的女性尊严、无处不在的寂寞、绝望中的希望。这也确实是这部小说在思想内容上的独到之处,如果再分析一下艺术,可以更好。分析鲁迅《奔月》是有新意的一篇,作者认为应该从《奔月》的颠覆性寻求鲁迅的"颠覆意图"。指出这篇作品的主要方面不是批判揭露,而是对他种种误解的反驳,是通过对神话传统诗意和美好的解构达到自我的表白和解脱。当然,那主要是通过对后羿的形象分析得出的见解。 另一篇是分析《鸠摩罗什》的,作者认为施蛰存独辟蹊径,展现了主人公智慧、学问、修行之间的紧张关系,编织他一生在性欲上的内心冲突。文章分析了施蛰存对传说中的舌舍利作了大胆的改写,于是舌近乎一种罪证。这个分析符合作为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的意图。事实上在我看来,"舌”本身就是深度心理学的一种隐喻。
到了今年第二届,开列的25部经典需要大幅度变动。就文体而言,这次除鲁迅选了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外,其他作家都选了小说。考虑到品评长篇占时太多,故以中短篇为主。其中约有10篇左右过去被评论较少的,可能那时认为是非主流非代表作被忽视了,其实都很有特色。如鲁迅的《好的故事》、郁达夫的《迷羊》、沈从文的《八骏图》、刘呐鸥的《方程式》,许杰的《的笃戏》、徐訏《镜子的疯》、钱锺书的《猫》等。选择这些作品供学子品评,也有改变文学史书写造成的对作家代表作刻板印象的意图。正因为评论得较少,可资参考的也相对少些,对青年学子的品读评论会有些难度,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其实一些被反复评论过的作品 ,再评论反而更有难度,因为要发前人所未发。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张爱玲的《金锁记》等。
从第二届的获奖文章来看,感觉不逊于上届。一般文字更显活泼,思维也更见活跃,没有八股腔。从一等奖的情况看,作者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思辨力,往往不局限于就事论事,时见旁征博引,联系作家的生平、所处时代和相关作品,初步做到了"知人论世"。即把一部作品放到一个多维的参照系去观照、分析和评论,这就比就事论事、孤立地分析,肯定更加深刻和到位。一位获奖者说,把施蛰存的《梅雨之夕》与他的其它作品串连一起,就会发现充满着现代人都市生存的心灵焦虑。另一位通过对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的评论,体会到"以一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去阅读,我们将获得的审美会宽广很多。"对理论的学习和恰当运用,有时也能给评论文章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如有篇文章评论刘呐鸥的《方程式》,就运用了俄国形式主义者的陌生化理论,并指出刘文是对另一种文明的反拨,颇有新意。对经典或准经典,青年学子没有一味的膜拜仰视,而是好处说好,对不足之处也有质疑,体现了评论的独立品格和评论者的独立思考。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一个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往往在历史批评、文本批评和文化批评之间徘徊或循环往复。每种批评观和批评方法都各有优长也各有局限,对于青年学子来说,可以各取所需,各取其长,补彼之短,各尽其妙,或综合用之。目的都是为了更确切深入地读解作品,在经典的魅力中开启自我,启迪人心。好的批评不仅是联系作家作品和受众之间的桥梁,而且如艾略特所说,起着纠正读者鉴赏力的作用,这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刊2018,10,9《文汇读书周报》
前一篇:问天问月问中秋
后一篇:一个"哈姆雷特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