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评《舞男》杂谈 |
分类: 评论 |
《舞男》的题目总会引发丰盛的联想,在严歌苓的笔下更是充盈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入木三分的内心剖析。小说里的主人公海归女博士张蓓蓓在出生地上海开了个"律师行",打国内外官司,事业风生水起,有过两次未遂婚姻。在舞厅的消遣中,她被小她十几岁的舞先生杨东所吸引,供他养他,乃至"爱入膏肓"。杨东几次失踪,事隔一年多后竟带回一个小男孩,蓓蓓却视同己出,母性萌发,并主动向杨东求婚。然而拆白党却步步紧逼,危险正在袭来。在小说结尾,两个地位悬殊的女人发生对决,蓓蓓对入侵者实施搜身,遭到小孩生母小勉凶猛反击。在以往的小说中,严歌苓常常写人物惨烈的遭遇和结局,以致让人觉得她下笔很重,几近残忍。但她在写出主人公命运多舛的同时,总是有力地鞭笞了黑暗。而《舞男》既不同于她以往的干预小说,也不同于旧时代的黑幕小说,所涉及的更多是感情、阶层、性别的问题。蓓蓓所受到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内伤,是她倾其所爱的杨东带着孩子不告而辞。最终导致她抛下国内的律师行和事业,黯然离去。
小说在一个貌似通俗故事的背后,首先力透纸背地刻画了一个中年精英女性的感情冒险。蓓蓓一开始也只是把杨东当作打发寂寞时点的一杯酒或一道点心,但因为单身又相对单纯,很快当真起来,把同样单身的舞先生当作真正的伴侣乃至婚姻的对象。然而这次感情经历可能一开始就是错的,且不论他们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别实在太大,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几乎有难以弥合的鸿沟。杨东除了生活习惯上有所改善外,其实他并不想真正改变自己。所以当蓓蓓要求他听电脑课考证书时,他宁愿舍弃优裕的物质待遇重新回到舞男的世界,由此与小勉苟合在一起。毫无疑问,作者的价值取向是偏于精英阶层的,但作为优秀的小说家,必须给人物以充足的理由和行为依据。杨东的职业除了帮富婆们学舞,也有引逗性幻想的成份,所以带有屈辱性,使他既自卑又敏感自尊。蓓蓓的呵护体贴、慷慨大方,既使他感激,也使他自喻为宠物,一个吃豪华软饭的人。蓓蓓要求他做一个可以栽培和体面的男人,反而伤了他的自尊心而赌气离开。在年轻野性的小勉那里,他获得了男性生命的滋养,在蓓蓓那里受挫的尊严在小勉那里找了回来。他甚至有个长远的谋划,最终让小勉成为亿万富翁儿子的母亲。尽管他后来发现小勉已与流氓朋友同居,且沦为妓女,俩人组成拆白党企图敲诈蓓蓓,这自然违背了他的本意,但在蓓蓓对小勉私自搜身后,压翻了他心里的天平。他不仅庇护了小勉,而且抱着小孩离开了蓓蓓的豪宅,与自己的儿子重新过起了底层的生活,当然他与小勉做了切割,把她送出自己和儿子的生活。在顶层和底层的两个女性的对决中,他倾斜了内心的天平而倒向与他相差无几的小勉。应该说这是同一阶层的习性起了作用,这似乎也反证了蓓蓓一开始的选择就是徒劳和错误的。
但是阶层的区隔还不是杨东与蓓蓓决裂的唯一原因,性别的错位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中国社会虽然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在男女平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但在金钱主宰一切的场域,"女人归有钞票的男人",或者"男人也归有钞票的女人"。金钱和权势,成为男权或女权的实力依据。蓓蓓能够控制杨东于一时,首先是因为她拥有可以为他一掷万金的实力和豪情。但她最终失去杨东,除了由于顶层和底层的天然鸿沟,还在于传统观念里女强男弱、女主男副是难以被认同的。杨东在蓓蓓那里一方面得到了奢侈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却经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压抑。试想天天面对一位无论在智商、财富、社会地位都高于自已且有断崖式落差的女性,日日受她的豢养和支配,稍有自尊的男性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和自卑感,作为男人的存在感荡然无存。这时候他就不再是行走的雄性荷尔蒙,而成为精神上的被阉割者乃至肉体上的失势者。在小说中有一个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就在白天杨东接受蓓蓓慷慨的物质赐予后,晚上就失败了。这个具有隐喻性的细节自然是出于作者的精心安排,其喻指也是不言自明的。阴阳颠倒、娇屋藏金恰恰是他们最终分手的性别原因。当我们读过波伏娃的《第二性》后,不妨再读读同样是法国学者泽穆尔写的《第一性》,以及美国学者哈维·曼斯菲尔德的《男性气概》,以便找到两性之间的平衡点,让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舞男》所涉及的男色和女大亨的包养,正好触到了这个时代的一个新的畸点。表面上这也可视为女权的胜利,其实却是变相的沉渣泛起。
《舞男》在叙述上也颇有特色。除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点外,第一人称的叙述视点几乎平分秋色。而第一人称的"我"竟然是30年代的当红作家,后来又被特工杀害的石乃瑛。据我推测,这个角色的原型应是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和刘呐鸥。他们在1939年曾先后任汪伪政府主持的《国民新闻社》社长。翌年相继遭狙击身亡,有传言都是锄奸组织所为。小说中的石乃瑛是舞场老手,疯狂追求舞女阿绿,正如蓓蓓追求舞男杨东一样。虽然隔了大半个世纪,却在小说世界里构成了时空的穿越。甚至石乃瑛的幽灵在同一个舞厅里时常与杨东、蓓蓓擦肩而过,所以他是"知道整个事情的人"。石乃瑛之所以必要,还因为他是杨东和蓓蓓少有的共同话题,后来蓓蓓作为律师又受委托调查七十年前的旧案,终于使此案水落石出,得出新的结论。围绕着诗人石乃瑛和舞女阿绿是一部时断时续的悬疑小说,围绕着蓓蓓和舞男杨东是一个完整的世情小说,两者穿插交叉,形成了一个互文关系。而后一个故事也具有一定的悬疑性质,就是杨东失踪一年多究竟去了哪里?小孩又是从哪里来的?调查人恰恰就是法学博士蓓蓓。当杨东自以为瞒天过海时,真相早已大白,而且连亲子鉴定也出来了,甚至杨东未成年时的流氓犯罪也被调查出来。可以说故事的后半部正是由蓓蓓来编撰的,一切似乎都在她的掌控之中,甚至她已编好了与杨东父子共赴美国远离威胁的结局,但是她恰恰没有料到杨东抱了孩子离她而去。《舞男》的双叙述人组成的复式叙事结构,扩大了小说的时空范围,历史与现实交错,悬疑与世情互渗。这也是这部新的长篇的一个亮点。
刊2016,11,17《文学报》
小说在一个貌似通俗故事的背后,首先力透纸背地刻画了一个中年精英女性的感情冒险。蓓蓓一开始也只是把杨东当作打发寂寞时点的一杯酒或一道点心,但因为单身又相对单纯,很快当真起来,把同样单身的舞先生当作真正的伴侣乃至婚姻的对象。然而这次感情经历可能一开始就是错的,且不论他们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别实在太大,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几乎有难以弥合的鸿沟。杨东除了生活习惯上有所改善外,其实他并不想真正改变自己。所以当蓓蓓要求他听电脑课考证书时,他宁愿舍弃优裕的物质待遇重新回到舞男的世界,由此与小勉苟合在一起。毫无疑问,作者的价值取向是偏于精英阶层的,但作为优秀的小说家,必须给人物以充足的理由和行为依据。杨东的职业除了帮富婆们学舞,也有引逗性幻想的成份,所以带有屈辱性,使他既自卑又敏感自尊。蓓蓓的呵护体贴、慷慨大方,既使他感激,也使他自喻为宠物,一个吃豪华软饭的人。蓓蓓要求他做一个可以栽培和体面的男人,反而伤了他的自尊心而赌气离开。在年轻野性的小勉那里,他获得了男性生命的滋养,在蓓蓓那里受挫的尊严在小勉那里找了回来。他甚至有个长远的谋划,最终让小勉成为亿万富翁儿子的母亲。尽管他后来发现小勉已与流氓朋友同居,且沦为妓女,俩人组成拆白党企图敲诈蓓蓓,这自然违背了他的本意,但在蓓蓓对小勉私自搜身后,压翻了他心里的天平。他不仅庇护了小勉,而且抱着小孩离开了蓓蓓的豪宅,与自己的儿子重新过起了底层的生活,当然他与小勉做了切割,把她送出自己和儿子的生活。在顶层和底层的两个女性的对决中,他倾斜了内心的天平而倒向与他相差无几的小勉。应该说这是同一阶层的习性起了作用,这似乎也反证了蓓蓓一开始的选择就是徒劳和错误的。
但是阶层的区隔还不是杨东与蓓蓓决裂的唯一原因,性别的错位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中国社会虽然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在男女平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但在金钱主宰一切的场域,"女人归有钞票的男人",或者"男人也归有钞票的女人"。金钱和权势,成为男权或女权的实力依据。蓓蓓能够控制杨东于一时,首先是因为她拥有可以为他一掷万金的实力和豪情。但她最终失去杨东,除了由于顶层和底层的天然鸿沟,还在于传统观念里女强男弱、女主男副是难以被认同的。杨东在蓓蓓那里一方面得到了奢侈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却经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压抑。试想天天面对一位无论在智商、财富、社会地位都高于自已且有断崖式落差的女性,日日受她的豢养和支配,稍有自尊的男性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和自卑感,作为男人的存在感荡然无存。这时候他就不再是行走的雄性荷尔蒙,而成为精神上的被阉割者乃至肉体上的失势者。在小说中有一个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就在白天杨东接受蓓蓓慷慨的物质赐予后,晚上就失败了。这个具有隐喻性的细节自然是出于作者的精心安排,其喻指也是不言自明的。阴阳颠倒、娇屋藏金恰恰是他们最终分手的性别原因。当我们读过波伏娃的《第二性》后,不妨再读读同样是法国学者泽穆尔写的《第一性》,以及美国学者哈维·曼斯菲尔德的《男性气概》,以便找到两性之间的平衡点,让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舞男》所涉及的男色和女大亨的包养,正好触到了这个时代的一个新的畸点。表面上这也可视为女权的胜利,其实却是变相的沉渣泛起。
《舞男》在叙述上也颇有特色。除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点外,第一人称的叙述视点几乎平分秋色。而第一人称的"我"竟然是30年代的当红作家,后来又被特工杀害的石乃瑛。据我推测,这个角色的原型应是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和刘呐鸥。他们在1939年曾先后任汪伪政府主持的《国民新闻社》社长。翌年相继遭狙击身亡,有传言都是锄奸组织所为。小说中的石乃瑛是舞场老手,疯狂追求舞女阿绿,正如蓓蓓追求舞男杨东一样。虽然隔了大半个世纪,却在小说世界里构成了时空的穿越。甚至石乃瑛的幽灵在同一个舞厅里时常与杨东、蓓蓓擦肩而过,所以他是"知道整个事情的人"。石乃瑛之所以必要,还因为他是杨东和蓓蓓少有的共同话题,后来蓓蓓作为律师又受委托调查七十年前的旧案,终于使此案水落石出,得出新的结论。围绕着诗人石乃瑛和舞女阿绿是一部时断时续的悬疑小说,围绕着蓓蓓和舞男杨东是一个完整的世情小说,两者穿插交叉,形成了一个互文关系。而后一个故事也具有一定的悬疑性质,就是杨东失踪一年多究竟去了哪里?小孩又是从哪里来的?调查人恰恰就是法学博士蓓蓓。当杨东自以为瞒天过海时,真相早已大白,而且连亲子鉴定也出来了,甚至杨东未成年时的流氓犯罪也被调查出来。可以说故事的后半部正是由蓓蓓来编撰的,一切似乎都在她的掌控之中,甚至她已编好了与杨东父子共赴美国远离威胁的结局,但是她恰恰没有料到杨东抱了孩子离她而去。《舞男》的双叙述人组成的复式叙事结构,扩大了小说的时空范围,历史与现实交错,悬疑与世情互渗。这也是这部新的长篇的一个亮点。
刊2016,11,17《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