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朋友圈杂谈 |
分类: 散文 |
我其实是个落伍的人,用流行语来说,早就out了。知道我什么时候用微信的吗?2015年1月1日,才。我不论生熟,把通讯录上有名有姓的家伙都一键为朋友了,只要人家接受。也有人来求添加的,却用昵称,还不挂头像,有也是一样样的锥子脸,A4腰,不知何方神圣。我是个胆小的人,如果问下来不认识,或者不回答,那就爱莫能友了。这样一来,如果不算这群那群的,圈友也就多于一个连罢了。
虽然队伍欠壮大,但基本上各代俱全。30后玩微信的毕竟少些,朋友圈里凤毛麟角,物以稀为贵么,算是时尚老人了。40后以降,渐次多了起来。年代愈往后靠,壮丁也就愈多,其实也只是在网路上抬头不见低头见罢了。大家各发各的微信,各说各的话,各唱各的调,因为各有各的圈。交集较多,比较热络的,多半是文学圈里的部分朋友和当年读硕读博的学生们。有时或点赞,或批注,或互致问候,倒也热闹。过去只有开会或逢年过节才见一面的,现在似乎天天见面,知道彼此在干吗,身体怎么样,甚至领证了没?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个话。既不喝酒,也不吃肉,这就是微信的粘合力了。也有堪称深海潜水员的,估计潜到海沟里去了,他们从不露面,个别的也要好几个月才浮出水面换口气。
去年12月我曾去海南岛作候鸟式的旅行,从博鳌到兴隆再到三亚,前后将近一个月。海岛的空气好,有山有水风景如画。每天在微信上上传几组照片,经常得到朋友圈的点赞。连平时不大搭话的人也会冒出来问一句:哪能这么美?其实我是用iPad拍的,像数落后了,带去的微单没用,手机快递到上海修理了。照片美不是因为相机高级或技术宅,只能说是美在风景,美在物自体。
但正因为风景美,就想拍得更美,与众不同。懂行的驴友指点了两个PS软件,我自己在爱屁屁(APP)上又找到两个,输人自己的IP地址认证后便自动跑到桌面上来哉。因为是候鸟式旅行,并不安排多少活动,于是有空便PS几下,这个爱好渐渐有点上瘾了。有时约稿才写上几句,就去P图了,反正在同一枚iPad上,滑来滑去边写边玩就是了。灵感反倒多起来了。
回沪后上传的P图就愈来愈多了。有突出细节的,有二次曝光的,也有连接照片配上音乐做成MV的。比较而言,二次曝光比较惊艳。比如我把在天涯海角海边拍的三张逆光照曝光三次,一群充满活力的剪影便高低不一地组合在一起,颇有节奏感,便起名为《海边三重奏》;我把年轻时在居庸关拍的照片,与我在埃及拍的金字塔拼贴在一起,仿佛一身两处,穿越两大文明。我还让三个不同年代的我,一个站在厅里,一个站在窗外,一个刚刚踏进门槛,取名《意外归来》。当我把P图发到朋友圈时,终于有人来问怎么弄的?其中一位是70后的博士,曾经带了00后的千金来看望过我。我便关照她们下次带个iPad过来。春节前读五年级的小女孩一来就掏出平板来,便让她下载我的秘密武器,却发现版本不支持。好在旗舰店才几站路,让她们去咨询咨询。不久博士来微信说版本太老无法升级了,以后再买一个吧。我便回复,建议节前买个新的,如果你带了卡,那就马上。过了一个时辰,什么都办妥了。00后马上发来微信谢谢我,其实她妈妈很爽气的。后来那孩子不时发来P图,有一张她在田野上相向而立,另一张她竟然把自己P到了哈尔滨的冰雕上去了。据说她爸爸看了大大夸奖了一番,而女儿说只是给他们演示一下,还有更好的呢!从此,我的朋友圈就多了一位00后了。
前一篇:上元节致休眠在相册里的青春
后一篇:对"诗人何为"的激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