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心灵年轻而写作

(2015-04-24 23:11:39)
标签:

因心灵年轻而写作

分类: 评论


    ——评史中兴《每一个今天都是年轻的》

 

  《每一个今天都是年轻的》是史中兴新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随笔集,有40万字,是他离休以后所写短文的结集。如果以为这十多年来他写这些已经不简单了,那就太低估了他。事实上他在出版这部文集前,已经陆续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而且都是他离开岗位后辛勤写作的收获。现在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他的散文集开宗名义第一篇用了这个特别的题目。他知道“青春小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依然天天向上”。肌体衰退了,“体内依然奔突着温热的血流”。他不断地“调控”着自己的心理年龄,人老了,心却是年轻的。他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所以每一个今天对他来说仍如青春般年轻充满活力。他几乎每天都保持着阅读、思考和写作的习惯,这已经成为他恒定的生活方式。现在年轻人中流行“存在感”这个词,其意还不很明确。我认为,应该是指那种不虚度年华,实现了自我价值并获得他人认可的感觉。在我的认知中,史中兴就是一个很有存在感的人,虽然他未必使用这个词。

  史中兴经历丰富,尤以文教、新闻工作为其专长。作为站在社会前沿的人,身处时代的转折剧变,经历风雨见过世面,不断与时俱进。这使他阅历丰富、视野开阔、识见不凡。学者写论文,讲究要有“问题意识”。媒体人写文章,则要有“话题意识”,史中兴就是一个特有话题意识的人。仅就这部散文集而言,如“平民和平民意识”“昨天、今天和明天”“话说过去式”“从车让人说起”“傲慢与偏见”“常识与非常识”“文明与野蛮”“换位思考”“自信何来”等等,这些话题大多是对某种生活事象的提炼概括和揭示,是一个社会观察者的有感而发,也体现了他在社会现场长期养成的敏锐和犀利。

  供大众阅读的散文既不宜浅入浅出,也不宜深入深出。前者因意浅价值不高,后者因言深而曲高和寡。史中兴的文章属于深入浅出一路,可谓雅俗共赏。好的诗歌往往托物起兴,好的散文也常由此及彼。在《趋同之忧》中,作者从讲一部前苏联的电影开始。那电影叙述一莫斯科居民因酒醉误上了去列宁格勒的班机,由于两地新建的居民楼造型、路名、门牌号、门锁钥匙都一样,男主角竟开门住了下来闹出了一系列笑话。作者不是写影评,而是联类譬喻,揭示出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同质化现象。不仅建筑、服饰趋同,连人们的志趣也趋同。文艺创作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人们缺少自己的想法,只是跟着潮流时髦走。对于这种趋同化,在学术上是可以作专题研究的。在作者的短文中,归结为应试教育“一刀切”的思维模式,并不只在学校中存在,这才是各个领域创意、创造产生的障碍。可谓切中时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