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王宏图的《别了,日耳曼尼亚》

(2014-07-08 10:17:59)
标签:

王宏图新作

分类: 评论

 

        一、要正视教授小说。即不要轻视、斜视。并非不务正业,也非眼高手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教授学者小说的传统。钱锺书的《围城》即是代表。既要作个案研究,也要作整体和比较研究。将来大学会成为中国文学新的出发地和半壁江山。

     二、《别了,日耳曼尼亚》的主题是欲望和救赎。中国曾经经历过"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人的任何正当的欲望被视为罪恶或不道德。现在却走向了反面。这是一个把金钱、权力、物质、享乐视为至高无上的时代,社会整体精神缺失,人被物欲、权欲所控制或役使。灵魂空虚,人欲横流。小说通过钱重华及其父亲等人的追求表现出来。作品以汉堡、上海为视阈,写出双城的名利场和社会众生相。尤其如柳叶刀似的剖开了几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从社会场、心理场表现了一个人欲横流的时代。

       三、长篇小说可以有多个主人公,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就是排斥上流社会的、多愁善感、灵魂纯洁的主人公。列文是托翁这部小说中自传性最强的一个重要人物。王宏图的小说里虽然也有一个特别人物,他从事支教,帮助贫困学生,但不是作者自传体式的人物。钱重华才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其他人物只是陪衬。他被自己脚踩两头船的一中一西的爱情、亢奋的欲望、疲惫和虚脱、忠诚与背叛、抛弃与被抛所困扰,以致对一切都产生虚无主义的想法。作者企图以此为契机,把他引向宗教式的救赎。但因为他生性比较软弱,且无行动,看来也难成正果。这部长篇其实包含了欲望、幻灭、重生三个部分,但最后部分不够有力。这也在精神层面上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尚未找到救赎之路的普遍苦恼。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了悲悯和自责,但没有看到精神出路。作者在众多人物,尤其在钱重华的面具下,表现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中国当代知识者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