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河启示录一一评潘真《心动苏州河》

(2014-05-28 16:50:04)
标签:

苏州河启示录

文化

分类: 评论

      

        潘真写《心动苏州河》也属有缘。她最早看到的是1970年代初的苏州河,那时她还没有做记者,只是恰好在苏州河畔的托儿所里,还是全托。在那个叫景楼大楼的顶层里,她和还不大会说话的小伙伴们天天在汽笛声中醒来又睡去,有的是时间趴在窗台上朝下看野眼,看到一长串一长串的拖轮突突突地穿梭在苏州河上。能够记得自己在托儿所年代的苏州河肯定是早慧儿了,这简直就是一部电影很精彩的开头,当然不是娄烨的《苏州河》。潘真确实跟苏州河有缘,在90年代中,她就写过苏州河,题目倒是可以向诗意展开的:《一个有河的城市》,但那时的苏州河还是又黑又臭的,是上海城市的耻辱。所以在那篇早期的文章里,她不得不感叹"我们这个城市纵然有河也泛不起半点诗情画意",潘真在她的早期散文里就显得那么坦率。正因为这条河大煞风景,所以即使走过路过也难以激起写作的欲望。苏州河是什么时候变清了的呢?大概在2000年吧,因为没有臭味了,河里有活物了,人们还兴奋地划起了龙舟,楼盘也在开发中了。这自然是政府大力治理的结果,终于使80年的脏臭一旦廓清。当看到海鸥翩跹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时,潘真如同所有的上海住民一样,"终于面对我们城市的河微笑了"。2007年,在《联合时报》总编的策划下,潘真开起了"心动苏州河"的专栏,常常要外出采访,还要沿河踏勘,在"一缘斋"里奋笔疾书,翌年1月即在商务印书馆结集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专栏开出后,竟引来了很多粉丝关注,尤其是得到了苏州河畔原住民的共鸣和建言,还激发了许多画家的创作灵感,成全了这本图文并茂的专题散文集。

       潘真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的记者,她不媚时不媚俗不唯上,该說的话她必须一吐为快,她没有因为这条母亲河的变清而忘掉了它的黑与臭的历史。她告诉我们,自从1963年苏州河出现了22天黑臭以后,其黑臭天数和程度每年即大幅度增长,到1981年全年黒臭已达151天,再以后便天天如此了。为什么河清了还去旧事重提?就是怕大家忘了,再次弄脏了苏州河。这也使我想起了现在污染愈来愈严重的空气,再不抓紧治理,也会天天如此了,连呼吸也日益困难了。潘真还提醒我们,苏州河的主干是清了,但沿岸的建筑拆什么建什么却缺少整体的规划,相关的各个区各自为政。自然生态确实好转了,可人文生态却堪忧。她在水更清的苏州河上,却读出了荒凉和困惑。其实这在此前的城市建设中早已出现了,不该拆的带有历史文物意义的老建筑拆了,如果不是一些专家的呼号奔走,破坏将更加严重。而一些新的建筑,却缺少事先的推敲论证,等建成了密不透风的水泥森林后,就难下清除的决心了。当房地产商们在苏州河两岸看到商机无限纷至沓来后,人文生态就很堪忧虑了。她还仗义执言,为因保护苏州河岸的老建筑不惜呕心沥血、倾家荡产的一位专家鸣不平。人家因"工业建筑保护再生"项目荣获"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比上海人还热爱上海,却遭到排斥和诋毁。潘真大声疾呼:"上海,不应该反思吗?再如此心胸狭窄下去,海纳百川岂不成了一句空话?!"这时她不仅是位记者,更像一位侠士。当然,她分明看到了进步和成就,她对苏州河旧建筑的成功改造由衷兴奋,不吝赞词:"废弃了很久的暗淡的老厂区,几时被仙女的魔杖点化了,一夜之间熠熠生辉起来。那一大片建筑,远望仍保持着老房子的模样,近观却已是现代气息浓郁的画廊、工作室了。"笔到此处,作者又不忘加了一句:"可是,进驻M50的艺术家说,有些更值得保护的老房子早已拆了。"该批评时还得批评,不怕得罪人,不怕煞风景,这就是一个人文记者的正直。在《寻找历史文脉》中她就提到,1980年代末,虎丘路上的老文汇报大楼一一原来的犹太会堂,这座"最奢侈的犹太人避难所"竟然被炸了,这是多大的损失和多大的错误啊!

       正如在M50里,她看到了它作为纱厂和毛纺厂的前世,她在苏州河蜿蜒曲折的两岸,看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创业史;她在横跨两岸的桥中发现了故事,每座桥都映照了一段历史;而那艘"不沉之船"一一礼查饭店(浦江饭店),竟有爱因斯坦、罗素、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下榻于此。这些都是苏州河灿烂的历史文脉啊,该如何去珍惜和保护呢?礼查饭店采取了整旧如旧这种最正确的方法,重现了昔日的辉煌,结果这个中国最早的老饭店竟被评为"三星"。作者不得不对此作不平之鸣了。

       苏州河两岸现在是颇有艺术氛围的地方,对此潘真最是情有独锺了。除了M50、壹号码头,她还介绍了苏河艺术中心、上海比翼艺术中心等等,叙述了一些外国创业者在此落户的创业经历,那不再是昔日冒险家和暴发户的故事。那种在世界眼光和前卫理念下创造的艺术品和文化产业,也许能成为一种触媒,对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发生积极的影响。

       《心动苏州河》由河及人及事,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人生的沧桑变化,近现代的历史文脉,对于时代的叩问与反思,尽现作者笔端。作者写的是一条河,记挂着的是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建设和保护。记者的敏锐,时评家的犀利,人文作者的反思,构成了本书最令人感动的的旋律,时时催人深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