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占西到卡久拉霍,需坐五个多小时的汽车。长距离的奔波,目的只是参观位于此城的世界文化遗产——卡久拉霍性庙。性庙由一组庙宇群组成,呈浅黄色或浅桃色,沙石镶嵌结构。每个不大的庙宇自成一体,一层层分头往上升腾,结构成多个尖塔,最终拱起了一个圆顶的高塔,成莲花状,象征着通向天堂之路。众多的庙宇均呈不断升高的曲线,虽称不上宏伟,却曲尽几何之美。
性庙之所以得名,是由于许多庙宇的内墙和外墙雕刻有形形色色的性爱姿态。其实这并非庙宇雕刻的全部。总揽所有的雕刻,包括:1.祭祀人;2.男神女神,女神是雕刻的主体,个个青春美丽,风情万种;3.舞者、音乐家和猎手;4.动物;5.“密胡那”像,描绘一对对男女的“恋爱相聚”,也即爱欲活动。他们完全沉浸于性爱的欢乐中,动作刺激开放,姿势超常,甚至有群交和人兽交。第五类虽然不占很大比例,但由于最吸引眼球,留给人的印象也最为深刻,“性庙”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并流传很广。当地导游介绍时,重点也放在“密胡那”,激光指示处,都是点击率最高所在。




卡久拉霍性庙建于公元950—1050年间,时值中印度的昌德拉王朝。当时的规模远比现在的庞大,共有85座寺庙,而现在仅存22座。卡拉久霍直到14世纪仍是昌德拉王国的宗教首都,一位阿拉伯旅行者于1335年发现了性庙,记曰:“有一个大池塘,长度大概有一里,在池塘附近是被穆斯林毁坏的布满雕像的寺庙。”可见那时就因宗教纷争遭到了破坏。之后性庙即在历史长河中湮没。直到1838年,T.S.布特船长才发现了它,他对其中部分雕塑的评价是“极度下流及失礼”。圣雄甘地也认为这些庙宇非常令人讨厌,让一些希望毁坏庙宇外墙的破坏者去清除这些“下流而尴尬的雕塑”。幸亏大诗人泰戈尔出面制止,他写信给甘地,指出这些雕塑都是国家的瑰宝,不能因为祖先是食性之人感到不舒服,傲慢地加以破坏。泰戈尔的干预显然制止了一场浩劫。现在的专家都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卡久拉霍性爱雕塑并不是“刺激原始激情的色情场面”。


但是一个谜团始终纠结着所有的专家和看客:“为什么一个敬神和宗教集会的场所会有色情淫秽的雕塑?”据说在寺庙墙上对淫秽和性爱的描绘,是中世纪印度寺庙雕塑的普遍特色。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正如邪恶的行为会吸引为恶者一样,雕刻这些性爱人物,就是为了测试皈依者是否真诚与专心。如果皈依者是真诚的,那么他们看到这些淫秽的雕刻也会不为所动,反之则会屈服于他们的感官,不上到圣所参拜神灵,因此人只有在到达能支配自己的感官的境界才能达到圣所。”这个解释大概能够成立。事实上在西藏的喇嘛教寺庙里就有类似的雕塑,据说喇嘛们也需接受“观淫”的“精神训练”。另外,密教的笃信者相信性与宗教的融合,他们强调性活动与宗教仪式是一样的。
撇开宗教与性的话题,卡久拉霍的雕塑也是美仑美奂的。这些由高浮雕、中浮雕和环浮雕组成的无与伦比的雕塑,充分展示了印度的理想美和形式美。人像的脸部如鸡蛋圆润,前额如弓,眼睛如鱼,眉如苦柬叶,下巴如芒果石,手脚如莲花,腰细如黄蜂,胸臀丰润圆浑。中国的佛像雕塑也深受印度雕塑的影响,但与卡久拉霍比较,自然属于庄严一路,显然在性感方面有所缓冲。
坐在林木森森的寺庙花园里,禁不住遥想当年能工巧匠们在砂石结构的塔墙上呕心沥血、精雕细刻的一刻,耳边仿佛也响起了阵阵刻凿之声。古老的人类文明不就是这样一锤一凿地雕刻出来的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