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庸评、酷评、骂评

(2006-08-15 17:33:46)
标签:

文化

文学

酷评

分类: 评论

庸评、酷评、骂评    文学批评的成绩不能抹杀,但其不足也是明摆着的。按理说,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这是文学批评最起码的规矩,但现在常常做不到。这种做不到,细究起来有三种表现:

一曰“庸评”。这是一种尽往好处说,尽说好话的文学批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有点庸俗,所以姑妄命之曰“庸评”。造成“庸评”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心肠太好,眼界又太浅;碍于情面,怕得罪人;习惯于吹吹拍拍,或受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为评论的对象得过或估计将要得奖,或被领导肯定过,不便指出缺点,等等。即使不痛不痒地说上几句什么地方有待改进的话,也可能被删去,因为有些编辑也有上述通病。更有一些人情批评或有偿批评,不写不行,而有的批评家又很忙,据说只要看看内容提要,便可下笔千言。既然是为了人情或红包,明明是平庸之作,也会被吹上了天。凡此,都可以说缺乏诚意。不诚,也就无信,不能取信于读者,批评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便大打折扣。

二曰“酷评”。针对“庸评”,于是一些媒体便倡导“酷评”,甚至有“酷评”的栏目和“酷评网”出现。“酷评”包罗万象,从时事、体育、娱乐,一直到文学。“酷”是cool的音译,有冷的意思,“酷评”的倡导者本意是矫枉过正,并以“另类”的姿态相标榜。统观网上和纸上的种种“酷评”,有的确有见解,但往往三言两语,失之简单,有的专从痛处下手,倒也能击中要害,但引人注目的通常是冷酷有余而热情不够的批评。“酷评”者中有不少是普通的读者和观众,促使文学批评走向平民化和民主化,不失为一种新现象。但也有为“酷”而“酷”的,以“酷”为时尚,处处扮“酷”、摆“酷”、显“酷”。 后一种“酷”,多少有点矫情,与其说是为了评作品,不如说是为了自我表现。由于处处要以“另类”的姿态出现,怎么都要反着说,因此并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作品。

三曰“骂评”。“酷评”发展到极端,便成了“骂评”。“骂评”有时也能歪打正着,如果所评对象确实到了该骂的地步。但文学批评毕竟不是文学骂评,辱骂不是战斗。批评是要讲道理的,不能骂过算数。文学史上的大家不是不能批评,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无限上纲,无中生有,怀疑一切,骂倒一切,并以此为荣,沾沾自喜。这种“文革”遗风就令人生厌,不得不使人怀疑其动机的纯洁性,至少有一半是为了哗众取宠,借打倒名人来为自己扬名,借打倒大师欲取而代之。这样的用心不仅缺乏诚意,更近于叵测了,其后果往往是混乱视听,把水搅浑。

批评缺少诚信,严格地说,是批评风气的败坏,是关乎批评者职业道德的问题。批评的目的是与人为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以明是非,正视听,辨美丑,析善恶,帮助读者理解作品,面对人生,提高其艺术的鉴赏力,同时也可能为作者反思创作中的成败得失提供借镜,从而更上层楼,或开出一条新路。而庸俗的吹捧和一概骂倒,很可能使一些神经脆弱的作者被捧杀或骂杀,使天才被扼杀在摇篮里,而平庸的作品得以彪炳史册。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伦理上的问题,还有一个批评标准的问题。历史的转换和社会的转型,常常带来价值失衡的问题。旧的标准被解构了,而新的标准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文学批评如此,其他价值判断也如此。对于“庸评”者来说,他们的标准肯定是过宽,因此一切皆好,你好他好大家好;对于“骂评”者来说,他们的标准倒不是过严,而是过于狭隘,不是过于理想化,而是过于极端化,于是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概。两者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批评标准的混乱。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批评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不必强求一律,但不管用何种标准,总是要力求实事求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以诚取信,以理服人。应该倡导诚实的批评、审美的批评和学理的批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