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儿童保健科发展现状,华西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儿童保健专家,毛萌教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儿保科的黎海芪老师,南京医科大学的陈荣华老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王卫平老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赵正言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沈晓明老师,以上各位专家共同提出了建议。
与国家发展同步,近30年时我国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在儿童生长发育,体质健康与促进(包括环境),疾病控制(包括伤害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我国特色与优势,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如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基本控制,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高至低排序,中国儿童死亡率2006年在193个国家中居第101位;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30年来我国儿童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体格发育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儿童生长发育水平,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74%,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75%。
儿童保健学科内涵逐渐扩大,涉及与儿童生命质量相关的研究内容,如产前诊断,疾病筛查,答谢综合征等;正逐渐以不同研究课题方向形成各个亚专科,如环境与儿童健康,语言与行为发育,食物过敏,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儿保循证医学,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儿童肥胖机制研究,代谢综合征,广泛发育障碍等。发表高质量文章数与量逐年增加,如今年发表有关肥胖机制研究的SCI文章约20篇(南京),环境与儿童健康SCI文章10余篇(上海·重庆·浙江),维生素A与疾病8篇(上海,成都),儿童行为问题15篇(上海,广州),营养与发育10篇(重庆,浙江),遗传代谢疾病10篇(浙江)......。各种数据证实我国儿童保健事业发展与妇幼医学的发展同步,新时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最好的机遇。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儿童保健在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尚存在一些必要正视的问题。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儿童保健学科发展十分重要。
一.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儿童保健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不平衡:我国儿童保健专业起步晚于儿科其他专业。如1977年后各地儿童保健科先后成立,1988,198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相继成立,1989年郭迪教授,刘湘云教授主编的第一步较系统的(儿童保健学)出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郑惠连教授主编的第一部(儿童保健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创刊《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儿童保健专业发表高质量文章数与量亦低于国内其他儿科专业,2006年沈晓明教授在“中国的医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一文中提到我国医学水平和世界一流医学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我国儿童保健专业水平则于我国其他医学专业有相当大的差距。人才是专业发展的恶关键,儿童保健专业队伍建设还不成熟。因历史的原因,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儿童保健人员任以初,中级为主。有些地区基层儿童保健人员流动性大,或缺乏专业培训,只能简单的测量体重,身高;有的基层单位领导将儿童保健科作为“推许预备班”或老弱病残“休息班”。近年来,各大专院校毕业的儿童保健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陆续进入各级儿童保健机构,我国儿童保健专业缺乏高,中级人才的状况在改善。只有当大批有丰富儿科临床经验的儿童保健专业的高,中级人才充实到是我国各级儿童保健机构,成为学术发展的骨干时,我国儿童保健专业才可能与其他儿科专业同步发展。
2.研究方向不定,专业水平较低:尽管国内已形成不同研究方向的地区特色,但当前的儿童保健医学研究中盲目跟风,简单重复甚至相同的研究仍不在少数。我国是人口大国,有丰富的卫生资源,尤其是儿童保健专业的特点,是进行常见病大样本,多中心研究的极好平台。
二.对今后发展的思考
在近年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儿童保健专业应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调整,规范学科建设。
(一).儿童保健自身队伍建设
做一名合格的儿童保健医生需要在专业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应对新时期儿童问题的挑战。
1.具备广泛,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儿童保健医生应该具备有关儿童生长发育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正确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筛查常见疾病的专业能力,特别是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时需要广泛的医学基础知识。如区别生理性下肢成角(弯曲)与佝偻病的下肢畸形,生理性的肋缘外翻与肋膈沟或郝氏沟,常见矮小,萌芽延迟,前囟过大或过小等症状与体征病因的鉴别。儿童保健医生应善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其他医学专业一样需要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多学科合作,逐步开展应用基础和部分基础医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是儿童保健专业发张的优势,开展跨学科,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应该成为今后儿童保健专业的发展方向。对已用于临床的理论和方法,亦应按循证医学的方式验证,评估和再评估,不可凭“感觉”和“经验”替代科学。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等问题不能简单以“缺钙”和“缺锌”替代复杂疾病的鉴别。如年长儿“消瘦”需要鉴别因营养问题所致,或可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道炎症所致或少数为蜘蛛样指(趾)综合征;孤独症样行为异常也需要与孤独症,RETT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等病鉴别。
儿童保健医生应具备有社会心理学,认知与教育学,行为科学的知识,注重教育,环境在儿童发育中的作用,密切跟踪国际有关学科进展,研究新问题,给社会与家长正确的信息与指导。
2.具有传播,组织和研究的能力:儿童保健医生需要建立从关注个体儿童到社会所有儿童的理念,认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精神,经济,环境和政治的力量对儿童健康的重要意义;将临床实践与公共健康原则中有关儿童保健内容相结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其他专业人员,媒介及父母合作,高质量的为儿童服务。群众对健康的认识往往滞后10年,行为改变较缓慢。因此,对社区群众的健康教育需要耐心和不断强化。儿童保健医生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时(交谈,科普文章),需要将科学知识清楚而实际地向基层群众解释,而不是将高深知识直接交给群众,对群众的错误认识不予纠正。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儿童保健医生重复运用专业知识和提高的过程。
(二).规范和加强学科建设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中唯一以人的生命发展阶段(年龄)划分的学科,其中儿科保健学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学科之一。儿童保健内容涉及临床儿科学,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社会而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即临床儿科学是儿童保健学的基础学科,发育儿科学是儿童保健学的核心学科,社会儿科学是儿童保健的工作范围,预防儿科学是儿童保健涉及的主要内容。儿童保健学是预防儿科学与临床儿科学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整合的新学科,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内涵自爱实践中不断拓展。因此各亚专业不能替代儿童保健学科的建设。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儿科发展,各地儿童保健亚专业的发展宜在具备体格生长发育,营养,神经心理行为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侧重发展。关于体征和症状(矮小,学习困难)的研究,需要临床儿科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和新技术的支持,否则往往使诊断和鉴别诊断发生偏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