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害了《赤壁》?
《赤壁》注定要霸占中国影院的暑假档期,不管好与否,《赤壁》的大成本、大制作想要赢得掌声的心情是原始化的。你说人家花那么多钱,不为了挣钱只是为了满足影迷的眼球,那不是扯淡是啥?
看过《赤壁》后,感觉整体上还可以,在网上浏览了一下各大网站的专题,褒贬不一,各抒己见。但有一个现象是不可回避的,很多人已经开始拿先期上演的《功夫熊猫》来衡量现在的《赤壁》了。如果从电影本身的表象去做两者的对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如果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评测两部电影的优劣,就有失公平。
当然,两部电影都架构在了中国文化这棵大树之上,不同之处在于导演。熊猫的剧组是西方的,《赤》的导演是大家熟悉的吴宇森,他兼通东西方的文化,那么按说吴宇森通过电影来诠释中国文化应该更上手,但为何很多影迷感觉《赤壁》还没《熊猫》讲解的地道呢?
我是这样去理解的,其实《功夫熊猫》从故事,体裁等方面都通俗化,简单化了,这就好比你去听于丹的论语心得,好比你去跟着易中天品三国,好比用过滤器过滤了一次,用翻译软件帮你解析了一次。当下学术的平民化,大众化是一种导向,让很多放置高阁的东西,此时拿来和大家分享,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所以,中国人看了熊猫之后,感觉很舒服,很搞笑,很贴切,除了电影本身的实力以外,我想还一个原因,那就是先入为主的官位思想作祟。
近几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处于瓶颈期,这是不可否认的。自从李安的《卧虎藏龙》敲开高傲的奥斯卡之门以后,中国的本土导演都开始了向好莱坞的疯狂地冲刺跑。但是不管是冯小刚还是张艺谋,陈凯歌都以失败告终。所以,很多人不怎么喜欢看中国电影了,与其说期待他们的创作,不如说是等待又一次的欺骗,狼来了喊得多了,也就没人信了。
但是,《赤壁》不一样,我看了以后,感觉《赤壁》应该是中国电影大制作的一个准拐点,颗粒化的画面处理很具弹性和美感以及真实性,这和张艺谋唯美透视画面的处理不一样。台词的通俗话其实不属于恶搞,难道你认为“之,乎,者,也”更能让中国人装B?其实说实话,中国电影一直无法入国际潮流,就是因为中国的语言的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汉语表达很多样化,表达的方式很丰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钟表达方式,这种语言的多样性是优势,同时也是一种硬伤。语言表达选择的多了,无形中就降解了肢体语言的表达,而从这一点上来说,英语有优势。英语本身是一种很抽象的语言,它正好和汉语相反,它是这种情况,一个意思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但有多钟理解的方式,这就要求你通过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理解对方的意思。所以在电影中,西方人和中国人在表演同一个镜头是有很多差距的。在这一点上,我还是赞同吴宇森把三国语言白话化了,甚至大众化了。
所以,你看熊猫,就看到了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对白,简单的体裁,但同时也看到了丰富的文化,听到了饱满的音乐。而中国以前的大片色调和熊猫恰恰相反,你可以看到富丽堂皇的拍摄布景,你可以看到复杂的故事情节,你可以看到无聊繁琐的对白,最后你却看不到电影到底在说什么。
吴宇森毕竟在好莱坞导片多年,对西方人的心理接受区间把握的应该还算准确。所以他在电影中把人物,故事都过滤化,简单化。这样可能咱们自己感觉有点小儿科的意思,其实你难道还想看以前老式中国大片式的电影吗?
拿熊猫和赤壁比,本身这个比法就有问题,不说体裁不一样,一个动画片,一个史诗片,就是诠释中国文化的角度也不一样。其实吴宇森通过赤壁,想向世界来说明中国人是坚韧的,是团结一致的,这种传统古来就有,要不怎么会以少胜多,如果没有团结,赤壁的佳话就不会流传于世。
所以,吴宇森这次就抓住了一个和西方人喜欢塑造自由英雄的相反点来阐述自己的内心。美国很多电影都在说一个人多么牛逼,拯救了世界,挽救了美国什么的,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啥地,比如《蜘蛛侠》等等电影都是如此。
但是,吴宇森想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人是团结的,特别今年又赶上地震灾害,更彰显了中国人的团结这一传统优点。
所以,请大家不要拿熊猫来比了,也别认为西方人就多么的牛逼,我们承认他们对人性和文化的东西理解的好.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本身对这些的把握的准确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