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很黄很暴力
文/战伟
如果我有孩子,我是不会领着孩子看这部美国动画片的,如问原因,就用张同学说的段子解释吧:“很黄,很暴力”。
从动画片制作的角度上分析,这是一部好电影,制作水平强于当年的《花木兰》。但是,从电影的故事体裁和主题的解读上,对这部电影持否定态度。
故事的延伸很简单,借助了中国武侠元素,作为体裁,铺展开了一个小道理:人要知恩图报也好,要有感恩的心也好,不要利益熏心,其实都是在倡导阿甘精神,许三多精神。
当然,在导演的驾驭上,使故事白话了,这是从电影的关注群体来考虑。可是整因为如此,我担心这部电影对青少年的曲解影响。
大熊猫是一个小角色,每天柴米油盐,但有学功夫的美妙理想。在乌龟大师物色“龙战士”时,或许是天道所助,熊猫歪打正着,才为了龙战士。可是别忘记,熊猫又肥又胖,和师傅苦心培养出来的五大弟子相比,熊猫有和资本去挽救寨子,打败凶残的太郎。
我想,作为一个从少年成长过的成年人,小时候都有这样一个梦想,成为拯救万世的英雄。所以,电影中熊猫成为了龙战士。
可是,生活中又有多少熊猫的巧遇,或者禅道所感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呢?
我想生活中,还是太郎似的的人最多。其实太郎是个人才,或者电影所说的那样是个武学奇才。但是,乌龟大师认为太郎内心有野心,太黑暗,就放弃了太郎,没给太郎龙之卷。从而激发了太郎那颗报复和好强的心,才有了下面的故事。
对于成年人,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对于身心正在成长的孩子怎么会想这个问题呢?是不是他们看到,会潜意识的去模仿大熊猫,认为太郎是不可学的。其实电影的硬伤就在于此。不要把成年人的价值观强迫或者提前灌输给孩子们。这不公平。
其实,在中国成人电影中,解读小人物,大心脏的主题比比皆是,最流行的当然是周星驰系列了,只是展示主题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去年《士兵突击》风靡中国电视的各个频道,对于其中主题的论断充斥在各大网站,论坛。从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那是成人话的共鸣。
如今一部儿童化的阿甘电影出现在了各大影院。绝对是一件坏事。
孩子们正在成长过程,不要让他们保有侥幸心态,天下掉馅饼一样让熊猫轻易的成为了英雄。那不真实,当然孩子们需要保存有梦想的权利。
太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武林高手,这是正道,只是太郎心态师没有傅合理的引导才歪曲了。
所以这很现实,很真实,能触摸得到的人生道理,“熊猫功夫神话”不应该去倡导。换句话说,熊猫和太郎的结合体才是完美的。
这个世界越来越务实,很轻易的成功是少之又少的。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任何的成功都需要付出才可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