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北京人“搞笑”,真有文化含量,和政治文化中心真搭边,玩笑开的让人听了心里忒宽敞了。普通话以北京话和北方方言相结合,如果说我们对东北那嘎子方言听起来乐,那北京方言听起来那真是个畅。
每个生活群体,每个人类阶层都有自己独有的幽默,所以这幽默的方式个风格也基本上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层次。现在真他妈后悔没有去北京读书,就读一个三流学校也成啊,最起码能让自己耳濡目染一下,出来混的时候,别人也能说你:看人家这大学生。
如今自己落寞到“野蛮”之地广州,其实还真的郁闷的很。北方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让自己不怎么喜欢这南方的“杂文化”。除了气候自己格外喜欢,其他的还真说不上很上心。就老感觉这广州缺乏一种文化底蕴支撑着整个城市以及市民。其实这不是我感觉,这本来就有的事儿。
所以冯小刚的冷幽默电影很难能打开这鸟语花香的广州市场,因为文化的差异广州说惯了白话,对北京人的幽默根本就不懂,这样的例子还有赵本山那嘎子。
其实那里带有自己的地域的幽默,但是我现在还没有真切切的感受的广州人的幽默,以前一直认为广东人的幽默就是周星驰式的搞笑方式,而不是通过以文化为基础的一种语言幽默。其实这种想法慢慢的得到证实。
广州人喜欢说“搞”,这词儿在北方有点不雅,所以这幽默开起来如果不考虑文化差异还真会出事。广州人说话喜欢用普通话里的“啦”结尾,而北京人喜欢用“儿”话音填充,这两种不同方式的细节表达,更能说明两个城市的文化不同。“拉”一般带有骄傲的情绪,而“儿”更多的时候是文化尊重的体现。这广州也是个历史古都,但一直天高皇帝远,不能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他们也一直奉承者自己的岭南文化,这文化的交叉其实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从这种幽默的方式的不同,我深深的体会到广州没有文化,这好像有点骂人,但事实如此。
所以历史文化的差异影响往往能决定这个城市的文化基调,北京,广州喜欢更多的交叉一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