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中很“翘”的读过一段时间的《读者》,就其原因就是想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那个叛逆的年龄,不同好像是每个高中生思想的主旋律。
可是现在想来,能读懂多少《读者》上面的文章?现在终于有了答案。其实读者根本就不适合一个尚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的高中生去读,当时选择读它无非别人都在读《青年文摘》,自己寻求一下另类,装一下“熟”罢了。
《读者》在我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终于又一次而且恰如其分的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一下子看“懂”了什么是《读者》。我现在才明白,读者适合一个在易茫然的社会寻求精神绿洲的人去读。
里面的每篇文章都能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人情感的细节,从而转化我们的主流思维。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件件的文不足道的小事情,都能映射出我们人的“情”,社会的“义”。
在一个沙漠化的人文精神年代,在一个网络,另类事物主流的年代,读者依然用自己的理念坚持撑起一方净土的大旗,无不让人欣慰万分。
在一个追求“速成”成功的时代,我们的心是多么的功力,钱是多么的重要,地位是多门的让人向往,所以读者在人的精神领域毅然纠正这人们的思想,让我们在追求生活美好的同时给我们一颗安逸而平和的心。
《读者》在大学生校园的书亭里摆放一般都是无人问津的位置,我们很多的时候是看的一些能让我们得到“速成”快乐的杂志,其实这是一种大学文化的畸形发展。
读者是一本能让我们点燃希望的书,能给我们一方后花园的杂志。既然我们能速成超女,快男,为什么我们不能速成一下我们的人文精神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