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与学习指导
(2010-08-08 13:10:37)
标签:
杜甫诗圣赏析学习天下寒士杂谈 |
分类: 赏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与学习指导
【目标解读】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作者作品】
【原文赏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1]。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2],
下者飘转沉塘坳[3]。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4],
公然抱茅入竹去[5],唇焦口燥呼不得[6],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7],秋天漠漠向昏黑[8]。
布衾多年似铁[9],骄儿恶卧蹋里裂[10]。
床头屋漏无干处[11],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12],长夜沾湿何由彻[13]!
安得广厦千万间[1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5],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16],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疑难诠解】
【古诗今译】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飘飞,吹过江去,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低的飘洒沉落到池塘水坳。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直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无奈的回到家里,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棉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也蹬破了。
屋漏床湿,整个屋子没有干地方,
但雨还是像麻线一样密集下个不停。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心事重重很少睡眠,
长夜漫漫,在这阴雨潮湿的屋里怎样才能捱到天亮!
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风吹雨打不会动摇,安稳得像泰山一般?
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
哪怕唯独我的茅屋破漏,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快乐赏析】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入夜又下起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以七言为主又灵活多变,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三段叙述以“茅屋为秋风所破” 为线索的整个事件,最后一部分直抒胸臆,表达出心忧天下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现实的理想。
从“八月秋高风怒号”到“下者飘转沉塘坳”共五句为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的情景。起句交代时间,然后用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句句押韵,给开篇就带来一股气势。“风怒号”三字,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有连底刮跑的意思,不仅富有动感,而且满含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茅屋,刚刚定居,秋风却好像故意和他作对,使他不得安居,这怎能不令诗人万分焦急?
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到“归来倚仗自叹息”五句为第二段,写群童当面抢抱茅草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这里又从天地写到人。诗人用“对面”、“公然”、“盗贼”等字样,把一群什么话也不听的顽皮、讨厌的孩子形象活画了出来。诗人对他们欺负老人的行为并未深责,一方面看出杜甫心地宽厚,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诗人痛感自己的衰老,
【写法举要】
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描写、叙述、抒情有机结合。全诗共四段,首段写狂风破屋,卷走茅草,以描写为主,连用“卷”“飞”“渡”“洒”“挂卷”“飘转”一串动词,组成一组鲜明的图画,表现诗人焦灼和怨愤之情;二段写群童抢茅,呼喊难禁;三段写雨大屋漏,境况窘迫。二、三段以叙述为主,述说自己孤苦无助,无处安身的不幸遭遇。此时诗人的心境可以说暗淡到了极点。但是诗人却由个人的艰苦处境想到了天下的寒士,顺理成章的过渡到了四段写理想和愿望,抒发了诗人关心天下寒士的真挚感情和舍己为人的宽大胸怀。前三段写事,紧扣主题,充满感情,最后一段抒情,水到渠成,自然贴切。全诗环环相扣,层层逼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2、善抓特征和细节,运用语言精炼生动。(详见快乐赏析末段)
【经典积累】
【文学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经典名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成语】
唇焦口燥:chún
【重点词句】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直击中考】
一、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3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丧乱少睡眠”中“丧乱”指的是什么?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有人说这句话后的叹号应该移到“俱欢颜”后,“安如山”后应用句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1)
参考答案:1、安史之乱,“自经”句,表现了诗人从安史之乱以来痛苦不堪,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不同意。因为诗人表达的理想不仅仅是“得广厦千万间”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且还要他们的庇护所永远“安如山”,不动摇。这种感情一如洪水喷发而出,奔腾前进,充分展示了诗人奔放激情的气势和希望的火热。如果先用叹号再用句号,则感情的表达就会受阻,就体现不出感情气势的迸发。3、(1)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2)痛苦无奈--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二、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答案:(1)这是诗人从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2)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三、拓展延伸:请写出杜甫其它诗作中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诗句。
⑴《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⑵《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⑶《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⑷《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⑸《垂老别》里写到“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
⑹《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