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抒情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当时杜甫正流亡在东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是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延续七年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喜情难禁,欣然吟成了这首脍炙人口又十分感人的即兴诗。
这首诗集中地表现出了诗人听见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个“喜”字。“喜”是贯穿全诗的主线。由闻喜讯而流喜泪,呈席态,唱喜歌,思喜归,喜始喜归,情势发展迅速,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喜不胜收情畅语快的感觉。此时的诗人一反其“沉郁顿挫”的风格,再不含蓄蕴藉,而是以爽朗明快的诗句使喜悦之情如山涧清泉自然地奔泻而出。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句即直叙喜事,既点明了闻喜讯时的地点,道出喜讯得来出乎意料,又揭示了写作此诗的缘由(“收蓟北”).“剑外”(今四川)、“蓟北”(今河南河北)相隔千里,然而诗人渴盼已久的喜讯却把两地连接起来。一个“忽”字,又将诗人的惊喜之情溢于纸上。全诗的喜兴皆系于此,并随诗人意之所之,顺势生发。后七句皆承此喜事,句句包含喜悦,具为抒情。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一个“满”字,让人想见了当日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诗人的心感身遇多是悲愁困苦的,平日的妻子儿女也为此承担了无数的身心压力。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平日的愁容哪里去了呢!显然,他们也早已愁云消散,喜气满面,沉浸在欢乐之中了。此刻,诗人无心伏案,信手卷起诗书,手舞足蹈起来。这里的“喜欲狂”不仅仅是喜悦的泪花飞溅,那简直是喜悦的波涛在翻滚了。诗人杜甫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到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携妻带子流落异乡,劳苦奔波,仕途坎坷,岁月煎熬,倍尝艰辛,致使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乱。所以诗人急切渴盼战争结束,社会安定,生活平静。猛听到官军收复中原的消息,怎不令人喜极而泣,喜极欲狂呢?这可以说是诗人感情爆发的初始阶段吧。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诗人感情喷发的第二阶段。诗人因听到喜讯而呈喜态,由呈喜态而唱喜歌。开怀畅饮,纵情高歌,是狂喜的又一表现。这时的饮酒绝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这时的放歌,也决不是长歌当哭,而是纵情欢歌!既歌今日之喜,又唱明日之行。诗人归心似箭,似乎已在舟楫鞍马之上,真是兴奋之极了!
杜甫原籍襄阳,而后去洛阳做官。洛阳可谓其第二故乡。由梓州去襄、洛,必经三峡。后两句中“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两两相对,非常工整。其间又以“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语串联,真是令人觉得犹如急流直下,把诗人恨不得一步跨上故土的心情活画了出来,喜悦的抒发也达到了高潮。
全诗只八句,只有首句叙事,其余皆抒情。通篇采用赋的手法。火山般炽热的感情,借助赋的手法,痛快淋漓,一泻千里,迅疾如飞,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狂喜乐极的神态,而且也感染了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如何直舒胸臆,这首诗堪称绝唱,不愧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说明:这篇小文于1999年7月22日发表在《初中生周报》第二版“阅读欣赏”栏。稍有变动。录此,杜甫妙文与您共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