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or拟人
(2018-12-25 15:19:52)
标签:
教育文化绿城小学 |
分类: 语文教学 |
比喻or拟人
——记一次教研活动
正在吃晚饭,璐璐老师发来微信:划红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拟人。南山用文本显示出来: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南山随手给了答案——比喻。璐璐老师同意南山的答案,但也说出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看法:这个句子后半句“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好像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啊。南山反复阅读这句话,不停地思考着,想来想去,也开始疑惑起来。
是比喻还是拟人?南山在微信上广发英雄帖,求助几位文学方面很有造诣的网友解答。
单老师和刘老师两口都是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研究颇深。单老师回复——拟人,“这句话把风和秋叶都当人来写了”。南山询问刘老师的看法,刘老师回复——比喻。南山追问他们两口为何看法不同。单老师说:“现在我也觉得是比喻了。凡是像人的,比如像歌手,这样的都是比喻。因为,这句话中没有直接把树叶当人来看待。”单、刘两位教师虽然统一了看法,但是南山心里还是没有底儿。
南京某语文教辅杂志编辑部主任王老师发来微信,他认为是拟人。他说:“把“便像歌手一样”去掉再读,拟人就更明显了。这里的像,不是比喻的像。”
西安某系列文学教辅杂志的毛主编发来了微信,她认为是“比喻+拟人”,紧接着说出了自己的依据“风是拟人,树叶的声音是比喻。”
教导处曾经从事语文教学的宋主任发来微信,她确信这句话用的是拟人。紧跟着同事李老师也确信这句话是拟人的手法。她们都认为句子中出现了“唱歌”,明显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教导处负责语文教学的冬兰主任发来微信,她起初认为是“拟人”,当听到南山的“比喻”观点后,也认同是“比喻”。冬兰主任进行深入剖析:这句话有本体、喻体,也有比喻词,主从关系明显,像是比喻句;赋予的情感不是很浓厚,从这点判断也像是比喻了。
到底是比喻还是拟人?没想到这次探讨居然出现了神仙打架的情况,真有意思。
南山将冬兰主任的依据发给毛主编,毛主编的观点向冬兰主任的观点靠拢,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现人物的词语。
曾经的语文教研员,现任某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张主任也发来了自己的观点——拟人。后来听南山说现在各个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张主任说:“这个片段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课文内容,教师通过深入研讨看法如果仍然不一致,课堂上直接忽略这方面的教学。”要打太极?要和稀泥?南山追问,过了一会儿,张主任的观点倾向于“比喻”。他提供了百度百科对拟人的论述:“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不可和童话弄混,童话是想象。它是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需要注意的是,当一句话出现比喻词的时候,这句话就成了比喻句,不是拟人句了。”看来,张主任贵为教研室主任,是非常注重理论研究的。
郑教博客特编百川老师直接发来一个词——比喻。南山要依据的时候,他晚些时候发来一句话:“本体——树叶被翻动的声音,喻体——歌手唱歌,比喻词——像。”接下来再没回音。百川做事干净利落,一向如此。
十点多,教导处负责语文教学的杨主任发来微信,观点也是从“拟人”转向了“比喻”。特别赞赏杨主任,她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专门打来电话,又用微信语音的方式与南山进行了充分辩论。
南山一直从事小学语文五六年级的教学,实事求是地说,在平时的作文中见到这种“既像比喻又像拟人”的句子很多很多。南山是这样判断的——无论是明喻还是暗喻,比喻句中必须有本体和喻体;拟人要体现人的特点,句中不要出现比喻词。这个方法或许有些瑕疵,至少对小学生来讲很实用。
是比喻还是拟人?研究课文中的一句话,居然惊动了两个曾经的语文教研员,两个文学编辑部的资深主编,三个学校负责语文教学的教导主任,四个资深语文教师。小题大做?大动干戈?南山看来这样挺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