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游记
威尼斯·贡多拉·水巷
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贡多拉”。又名“公朵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据说,7世纪时,第一任总督将这种船命名为“贡多拉”。
来到威尼斯是一定要做一次“贡多拉”的,尽管这是自费项目而且价格不菲(60欧/人)。一只贡多拉可坐6人,加上船夫共7人。
看!这就是我们这条贡多拉的船夫,很帅吧!

出发后不久一阵歌声飘过来,啊!原来是对面一条贡多拉上的一位男中音在歌唱,还有手风琴在伴奏。4位老人悠然的伴着歌声欣赏身边的景色。享受啊!

在水巷中贡多拉互相避让着,没有争抢现象。

船夫们经常要用脚蹬踹旁边的石墙调整行驶的方向。

我们的船夫认真的双手使浆,动作标准。

驶出另一条水巷的贡多拉,看上去是同胞们。

水巷中的民居都是古老的建筑,一层很少有人居住。只有部分店铺或者旅店还在使用。原因是:威尼斯的水位逐年升高,涨水时会从室内的所有管路里向上冒水。所以,人们就大都转移到二楼以上居住。

在这样的街角,几位外国游客在这里休息看着贡多拉来来往往。
一家酒店。门前的木桩就是停泊贡多拉或者小艇用的。

不知过了多少座小桥。贡多拉悄悄地行进,想起导游说的如果游客第一次来到威尼斯行走在水巷中,穿行于石桥上会不知不觉的迷失方向。我真想迷失在这样的水巷中慢慢的看它浸入在夕阳里又闪烁在夜幕中......

我们的船夫虽然一言不发,但是适时的对着我的镜头摆个pos。看来交流并不一定需要语言。

在狭窄的水巷中穿行了好一会儿,终于行驶到水街上了(大运河)。这样的宽阔水街就像是我们城市的大马路,可是这里没有红绿灯,没有交通警。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条不紊的通行着。
<里亚托桥>
在威尼斯有400多座桥,以火车站为通往市中心的里亚托桥最为有名,又名商业桥,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大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桥上中部建有厅阁,横跨在大运河上。里亚托桥建于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桥,后改为吊桥。在1444年的一次庆典中,因不堪重负,大桥折断。1580~1592年,改建为现在的石桥。桥顶有一浮亭,两侧是20多家首饰商店和卖纪念品的小摊,是威尼斯最重要的商业区之一,曾作为欧洲的商业中心达300年之久。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就是以这里为背景。(摘自网络)

有些可惜的是,我们没从这座桥的下面通过,那样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它的样子。

这座里亚托桥是威尼斯众多桥的代表,也是地标性建筑。

水街边的木桩是这里的一景。专门用来泊船。就像我们陆地上的停车位一样。

在水街上行驶的贡多拉。注意到了吗?船夫在这里都戴上了草帽,我们的船夫也戴上了。好像是要求这样做的。在水巷中就不戴。(怕晒?)

汽艇在这里速度也不能快。

楼前停着的贡多拉都被套着罩子。
所有的船在这里都慢速行驶,不会对贡多拉造成冲击。

这位老兄没戴草帽。

宽阔的水面上海鸥在空中飞翔。

很繁忙的水面,船只往来频繁。

不知不觉中我们又进入了水巷。

错船时遇到了6位美国女生,齐刷刷的举起卡片机对着老建筑一阵猛拍。我顺便把这景也拍下来了。

这位最漂亮还爱说笑,我用最普通的英语赞美了她。立刻得到了好效果。
两条贡多拉并在了一起,两位船长也并排站在船尾。PK一下,谁更帅?

水巷中的老房子一层很破旧,二楼以上门窗阳台都装修的很漂亮。

驶过一家酒店的门前,敞开的阳台上一位漂亮的金发美女坐在那里张望。

不能放过这机会,再多拍几张。

看来欧美的学生都放假了,我们又遇到了几位小学生,这次可没那么兴奋。小男孩直直的看着我们船上的大姐姐。

不好意思啦?

贡多拉水巷游就这样结束了,大约40分钟。不错!很有意思,唯一有些不足就是没有解说介绍。如果再配上生动风趣的介绍或者讲些故事那该多美呀!

再放两张装点着鲜花的窗台作为结束吧!

有了鲜花,古老的房子就有了生气。我们生活的身边要是也有鲜花为伴那该多好呀!

再见了威尼斯!再见了意大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