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财师刘彦斌破解“理财密码”

(2007-03-01 23:01:01)
分类: 经济
 

              七大误区不能“钱生钱”

 

    股票、基金、房产三大龙头使2006年冬天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在熊市煎熬了5年之久的中国股市今年出现重大转机,股市呈现前所未有的火爆,让众多一度绝望的股民看到“咸鱼翻身”的希望。
 
    最近,基金、股票、A股、B股、H股、信贷等正成为百姓的口头禅,人们对投资和理财的热衷程度前所未有。面对花样繁多的投资和理财形式,人们需不需要理财?投资理财有哪些误区?人们该如何做才能安全地“钱生钱”?国家理财规划师刘彦斌讲述了他从业十四年的心得。


误区之一:理财是有钱人的事儿
    其实,人人都需要理财,因为人活一辈子,不管你是做什么工作的,都离不开钱。两件事你肯定躲不开,一个是死亡,一个是纳税

    “挣钱、管钱、花钱,这就是理财。”现在老百姓兜里有钱了,人人都想过上好日子,尤其是今年股票市场这么好,“理财”这两个字火起来,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的钱包鼓了。
 
    但是,老百姓对理财认识有误区,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事儿。很多人说:“我手里没钱,怎么理财?”
 
    有钱人才去理财,某种程度上讲是对的。收入像河流,财富像水库,花出去的钱就是流出去的水,只有剩下的才是你的财,如果你都是月月光、月光族,那你还有什么财可理。如果你手里现在没钱,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应该先从攒钱开始。
 
    以前由于中国金融理财渠道窄,所以储蓄是理财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老百姓缺乏理财知识,由于在大学里基本没有财务教育,一旦走上工作岗位,自己独立去生活的时候,怎么来处理财务问题,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东西。
 
    其实,你不爱钱,钱不爱你;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换句话说,你对金钱没有爱好,不去喜欢它,它就不会来到你的身边。如果你这辈子想过上好的生活,一定是离不开钱的。因此,对年轻人来说,光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很多夫妻之间这种纠纷是因为财务问题引起的,不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如果有钱至少夫妻之间的感情生活会更好。


误区之二:理财就是为了发财
    理财不是为了发财,理财是为了做到未雨绸缪,让你的财务平稳,太多的人却把理财和发财连在一起了

    比如说,你每天拿出两块钱去储蓄,50年之后你成为百万富翁是没问题的,这不是神话。然而对“暴富”这个提法,却是社会上对理财的一大误区,现在,老百姓认为理财是为了发财。

    你要想发财,就应该去理好财;如果理财不好,你也就不会发财。我们看到周围很多富人,比如国内的像黄光裕一样的,好像一夜之间从地底下蹦出了很多富人。其实他后边的那种艰辛的历程,很多人都没有看见。

    很多人认为国际股票投资大师巴菲特是做股票、炒股票,其实不然。他是做企业的,他拿钱去收购华盛顿邮包这样的保险公司,然后去经营这家保险公司,用保险公司的现金进行投资,然后他才变成富有。但我觉得很多富人应该都是很会理财的,他们对钱的态度,一是很尊重,第二是很爱惜,比好多没钱人的生活更加节俭,因为知道钱财来之不易。

误区之三:理财要追求一夜暴富
    理财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追求安全性,理财是为了要追求财务平稳,不是一夜暴富

    最近股票涨了,基金净值都涨了,有报道说,很多人把家里的房子都典当了,再贷出款来炒股票。他们都这么想:“我押给典当行三个月,也许付出20%的息,然后在股票上可能会五个涨停板翻一倍,再把这个利息赚出来还给典当行,我还剩下一大笔钱。”但是,我认为这样肯定是不可以的,因为典当行是放高利贷的,如果你要从典当行借钱,一年差不多要付给典当行50%的利息。

 
  其实,去年的股票从1100点开始涨,涨到年底2600、2700,甚至涨到2900,我认为这样的景象可能在你一生中只有一次。去年是因为中国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引发这种价值的重估,但是像一年涨这么多,今年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只看到市场涨,其实市场还没有到回头的时候;如果到回头的时候,你的钱被套住了,那你付给典当行的钱——房子可能就会押给典当行;甚至如果你套不出来钱,你的房子就变成死档;钱没赚到,连自己居住的环境都没有了,这不是理财。

误区之四:承担高风险就能获得高收益
    理财的原则就是安全,但它不是不能冒风险,而是应该承担合理的风险。要获得高收益就一定会承担高风险。但如果反过来就是错的,承担高风险不一定能获得高收益

    一个人至少应该经过两轮市场的涨涨跌跌,才会对股票市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否则也没有资格站出来说话的。2004年4月,我拿了100万块钱进入市场,到了2005年年底,只剩下20万了。我从1993年开始做股票,今年都做到14年了,但是到2001年的时候,我基本上把钱都输光了。

    以前做投资,承担高风险的人往往面临的是巨额亏损和血本无归,2006年是走出了一年这样单边上扬的行情,但是,你再回头看看前几年股票市场,有几个人赚钱?相反倒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你若是在美国做股票型基金,如果连续十年,一年收益率能达到12%,这样是非常好了。现在有很多基金公司宣传说去年翻一番,准备再造一个翻一倍的这样一个基金,我觉得这种说法带有一种误导性。而且,中国人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看谁去买基金了,听说谁买的基金两个月以后涨了20%,就想我为什么不去挣钱,我如果拿出钱来买,有可能我也挣钱了。这就是一种财富效应和一种从众心理在作怪。

误区之五:把钱全部赌进去
    不要因为今年股票好,就把所有的钱都押给银行,有一部分钱是不可以用作去买股票和买基金的。要把钱分三份,中国一有句老话,狡兔还有三窟,成年人应该给自己留退路和后路

    财富像水库,应该把你们家的水库至少分成三份。第一份就是你家应急的钱,比如说,应付你突然之间失业。现在找工作非常难,我认为一般的家庭应该至少留一年的生活费。全家整个一年生活费不能动的,可以作为储蓄,活期储蓄、定期储蓄都可以。这个钱可能会用于家里的急用,比如爸爸妈妈突然住院了。这个应急的钱一定不可以拿出来买基金、买股票的,即便是这支股票再好也不能动,都不可以买。

    巴菲特讲过一句话,要预测一支股票能涨到什么价位,就像预测一只鸟,它落在一个树枝上,然后你预测它什么时候从这个树枝上飞起来,然后什么时候会落到另外一个树枝上一样难,完全是随机的,这是太不靠谱的事儿了,所以没有人能预测股价。如果有,我认为也只有三种人能预测股票——天才,我觉得很少;疯子,不是一个人神经失常了他不可能会预测股票;第三就是骗子。所以一定不能让你应急的钱去买股票,去买基金。

误区之六:市场一定会给你东西
    有人说这20万元钱翻一倍之后,我给自己买一辆帕萨特。你一定不要指望市场会给你买任何一件东西——市场不会替你付车钱的,不会给你买一件皮大衣的,也不会给你买一个结婚钻戒的。你要有这个心态进市场,一定会把钱赔下去

    眼下,因为市场好,很多人把自己家里应急的钱都拿去炒股票,赌一把。但是赌就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好一个是坏,如果是好了,你肯定回家笑一笑,但是这是一个偶然,你一定不能把它当成必然。这是因为我有切肤之痛。在2000年的时候,我就把家里所有的钱(包括应急的钱)全部拿出去炒股票,到2002年股票跌下来,那时候我有多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人都是这样的心态,今天有10万元,等变到20万元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把赢利那10万元拿回来放到兜里,而是用20万元再去投资,等着明年还会翻一倍。但是,等股票跌下来的时候,如果跌到30%,他的赢利已经没有了;如果跌到一半,他家连应急的钱和养命的钱都会损失一半。而且,很多人都是在赔钱时还指望着捞回来,就是这种心理作怪,使得很多人都是这么等着赔下去。

    所以,炒股票的钱一定是用你五年到十年不用的闲钱,这个钱不应该是小孩五年之内上学的钱,不应该是你讨老婆的钱,不应该是让你急着生小孩的钱,那对你都属于保命钱的范围。

误区之七:35岁前贷款买房买车
    年纪轻轻应该是为以后打下一个很好的财务基础,而不是年纪轻轻就做社会上说的房奴、车奴和卡奴。现在就成为奴隶了,那么20年以后,你成为银行的奴隶,那时候是过什么样的日子?

    用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种超前消费对有工作、有一定收入保障的人是可以的,但对没有偿还能力的人是不可以的。

    现在很多银行去学校里推销信用卡,很多大学生年纪轻轻的就成为负债的一族,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大学生是不应该用信用卡的,年纪轻轻去借账,用信用卡,信用卡是一种什么东西?它是冲动消费的罪魁祸首,它是一种鸦片烟,上瘾以后会致命的。而且花信用卡的时候,你刷出来的1000元块钱和你数出来的1000元钱,心理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信用卡消费是一种无感觉消费,并且,如果你要是不能向银行按时还款,预罚期是5%,再加上七七八八的收费,一年利息18%到20%,信用卡也是一种高利贷。

    所以,35岁以前最好不要去考虑什么贷款去买房买车。李嘉诚打过一个比方,如果你有10000元钱,一年能挣20%,连续40年,你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但这都是财务上测算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能实现这样财务目标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但是年纪轻轻一定养成去做投资的习惯,应该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做考虑,为自己的养老去做考虑,而不应该年纪轻轻就把钱花在买汽车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