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经济 |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月度形势报告称,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9%。这是2005年3月以来CPI再次逼近2%高点。
明年整体物价走势究竟影响如何?老百姓能否花更少钱办更多事?对于这些问题,大部分专家的基本意见是,从发展趋势来看,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上行因素,如货币信贷投放较多、资源性产品价格上调、消费品市场产销两旺等,在未来没有明显增强的趋势。也就是说,尽管从目前来看,内需形势会继续延续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明年的物价将会维持比较平稳的水平。依据目前的主要因素判断,今年全年CPI涨幅在1.5%左右,明年涨幅或许会有所加大,可能接近2%。
尽管关于物价飞涨的忧虑可以打消,但是,明年各项消费究竟是多花钱还是少花钱,仍然需要分开算笔细账。
房价能否有所回落?
经历了2006的各项政策调整,买房人持币待购的心态明显,明年房地产市场价格还能走多低,买房的合适时机到了吗?根据相关部门透露的信息,明年国家的房地产价格工作的重点是稳定廉租住房租金以及小户型政策性住房和限套型、限房价商品房的价格。这一政策走向预示着国家正在努力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从这方面看,楼市将延续今年的走势,从总体上有所回落。
大部分业内人士分析,2007年一系列调控政策将显示政府稳定房价的决心,明年房价将保持比较稳定的局面,但大幅度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解读:
中央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价的攀升,也埋下了明年房价难以下跌的诸多“种子”。宏观调控在抑制需求的同时,也使土地供应量减少,拆迁难度增加,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这些因素决定了房地产供应量下降。在房屋仍然存在大量实际需求的情况下,目前的房价很大程度上不是供需引起的高涨,供应量下降将带来房价增高的新空间。
2004年的招拍挂制度,把众多中小企业赶出市场,提高了行业集中度,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整个行业的垄断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宏观调控抬高了房地产行业的准入门槛,未来虽然会有新进入者,但短期内不会对已经掌握大量土地资源的地产公司构成威胁。房地产企业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垄断,使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在不断加强,从而导致了房产企业对房价的自主控制性更强,主动降价的可能性不大。
汽车是否还会降价?
明年汽车很可能延续今年的降价趋势。
摩根士丹利日前发布预测报告预言,中国汽车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明年汽车价格、利润率和投资回报下降,汽车售价预计会再下跌6%。
明年高端洋品牌价格上升、低端自主品牌价格下降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价格相对稳定的将是进口车。
解读:
根据财政部的说法,明年开始将有可能统一合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税率。对合资企业增加的税率将影响其跨国公司在华的盈利,一旦“两税合一”成为事实,成本的增加将降低企业降价的能力,甚至可能向上调整价格。也就是说,以高端产品为主打的洋车降价的可能性比较小。
对自主品牌而言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由于国内企业减轻了税收,降价的能力将明显增强。因此,在与洋品牌竞争较为激烈的部分、在自主品牌间竞争比较激烈的部分,完全可能继续今年的降价趋势。此外,零部件关税由目前的13%下降到明年的10%,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加,厂家增强成本控制力以及合资外方为加强合资企业竞争力而降低CKD件价格和技术转让费等,都可能为明年车市制造更多的降价空间。
石油价格继续波动?
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基本面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可能性不大,而影响石油市场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发生,国际油价仍将在较高水平上波动。从短期来看,如果地缘政治风险没有明显恶化,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国际油价有望出现稳中回落。这意味着,近几年来单边上扬的走势在2007年将发生改变;初步预计,2007年国际油价将在每桶55-65美元左右波动。
解读:
在美国和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减速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石油需求增量将减少。在高油价和石油供给安全的压力下,近年来各国普遍调整能源政策,发展替代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这种政策的成效将会逐步显现出来。从实际价格来看,国际油价已经非常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游资投机国际油市的风险非常大。这三个因素都决定了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油价可能稳步下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油价明年真正进入下降通道。长期来看,石油需求仍在增加。中东等产油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存在,产油国限制油气开发,石油供给能力增长较慢。此外,国际游资投机炒作、飓风等自然灾害依然会影响国际油价。
公用事业如何调整?
明年,国家将重点控制垄断行业价格,研究制定调整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方案,进一步推进电价、水价、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建立电信资费新业务的公示制度。
这个方案表面看起来将有利于垄断行业的价格下调,实际上,在垄断行业垄断状况没有改变,同时又纷纷喊亏的情况下,很难预测所谓的价格改革往哪个方向改,改革是否能成功。
解读:
自去年以来,在各个垄断企业一片叫亏的声音中,已有多个城市表示要提高这类产品的价格。之前推行的公共事业价格听证也很大程度上沦为了一种纯形式,没有起到对垄断企业的牵制作用。明年对垄断行业的价格约束有多大的力度,能起多大作用就很难说了。
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意见指出,这些公共产品涉及到百姓的基本生活成本,对高收入阶层来讲涨价的影响不大,但对一些低收入人群来说,影响却很大。因此各地在出台公用事业价格改革方案时,必须把握好时机和节奏,妥善处理好价格改革与群众承受能力的关系。这实际上透露了一个潜台词,所谓改革方案,讨论的重点不是涨价和降价,而是能否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困难家庭学费无忧?
明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将全部免收学杂费,同时要完成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和全国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据了解,免除学杂费将惠及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后,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每年可减负500元。
解读:
无论是在农村推行的全部免收学杂费还是城市费用全免试点,明年的教育费用调整重点仍然是保证基础教育,保证困难家庭孩子可以入学。这是出于提高全民素质的考虑,是始终坚持不变的。除了保证基础教育外,明年,国家的教育费用调整重点有所转移。
全国物价局长会议透露的信息显示,明年,物价部门对教育的价格管理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物价部门要求规范教育收费,认真落实将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的硬指标,严格控制择校生收费标准,降低公办高中的学杂费收费标准。
但是,对于目前呼声比较高的高等教育收费问题,除了现行的奖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国家还没有找到更有效的办法。尽管价格主管部门表示,明年将加强高等教育收费管理,规范成本构成,提高收费透明度。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但是,高等教育毕竟不同于基础教育,在国民经济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情况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补贴还不足以满足就学需要,高等教育的费用很难降低到预期中的水平。实现公办高等教育免费,目前看来,还是很不现实的。
看病吃药不再心疼?
明年,价格主管部门将继续加强药品市场价格的监测和调查,做好药品价格评审工作,充分发挥药品价格评审在制定和调整药品价格中的基础性作用。
继续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适当放宽廉价药品管制,保障临床用药需要。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药品降低到合理价位的前景。
解读:
开展药品价格评审工作,从源头上确定药品价格,这确实是控制药品价格的好方法。能否真正降低药品价格,要看这个评审工作能做到多细。面对全国品种如此繁多的药品,工作量可想而知。明年一年,这个工作如果得以初见成效,已经实属不易。或者,明年吃药可以省一点钱,但是,医疗不仅仅是吃药。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国城乡的推行,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已经从中受惠。医院不能从药品中得到利润,很多新的问题出现,比如,通过虚开、增开药品和检查费用增加医保账户的支出;以有技术含量为名义,提高各种检查和服务费用,增加病患额外支出。无论是从医保账户捞钱,还是提高服务费用,病患不是为自己的腰包心疼,就是为国家心疼。
粮食供需
包括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内的一些专家都表示,本轮粮价和物价上涨将是不可持续的。市场观测表明,目前整个粮食市场已经趋向稳定。
但是,由于短期内粮油供应结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粮价可能还会小幅上涨,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适度调整。根据预测本轮粮价上涨可能会持续到明年夏、秋粮上市为止。
解读:
近年来国家对粮食进行托市收购,不少地方农民产生“卖跌不卖涨”的惜售心理,使得囤粮待售现象突出,粮食价格自然有所上扬。另外,国内粮油加工企业需求旺盛,国际市场减产等因素也是粮油涨价的诱因。
明年国家将更为重视粮食安全和粮农利益。如果没有不可预料的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原因,粮食不一定会继续增产,但也不会大幅减产。也就是说,粮食供需将大体平衡。这种情况下,粮食继续小幅涨价是可以预期的,但是,明年夏、秋新粮上市后,市场供需平衡出现相应变化,粮食价格将有所回落。
娱乐消费支出更多?
2007年1月1日起,中国音像协会将开始收取KTV版权使用费。如果按照之前国家版权局公布的12元/天/包房的KTV收费标准,对于很多KTV来说,这将是一笔比较大的支出。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笔支出最终被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的可能性最大。另外,随着知识产权越来越受重视,盗版碟市场打击力度明年将进一步加大。这给了正版市场一定的涨价空间。也为院线提供了更多的客源。可预期的,明年无论是K歌,还是看电影,听音乐,都可能需要更多花费。
解读:
国家的价格调整重点集中在最关系人们基本生活的部分,尤其是生活困难人群。娱乐消费目前看来并不是价格监控的重点。
未来,国家还可能考虑对高档娱乐场所以及其销售的高档烟酒征收更多的税费。这些费用必然将转嫁给消费者。也就是说,不仅仅在明年,未来几年,娱乐消费可能都将走一条价格上扬路线。
然而,相对于高档娱乐场所,大众化的影音消费应该受到相关部门重视。目前,中国的电影业和演出市场刚见好转,更多的人愿意走进电影院,但是,实际票价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仍然远高于其心理价位。如果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影院,票价降低到一个更能接受的范围内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