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即实践:孙氏常识的影响系列(1)

(2021-01-05 10:32:46)
标签:

孙氏常识

分类: 模拟题纠错

【孙氏常识的影响系列(1)】

“做”即实践

孙恒振 河北省清河中学

[题记}前几天又有年轻的老师提出“什么是孙氏常识?”“孙氏常识有什么用?”等问题,突然觉得已经到了对孙氏常识做简单总结的时候了。“孙氏常识”的名称源于群里的老师们讨论问题时的一句戏言,后来觉得这个名称不错就沿用下来,目前对这个名称的释义是:孙恒振总结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一些简单的、普通的、必备的知识。这个释义的要点有两个,一是老孙自己总结的、在其他的出版物上未曾出现过(以老孙的博文发布时间为准),二是不涉及高深的理论,具有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特点。自即日起,开始介绍“孙氏常识”,但愿能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本篇为第一篇。

“做”即实践:孙氏常识的影响系列(1) 

大约在2014年之前,高中政治学科的教辅资料上,经常会遇到“读书是不是实践”、“学生学习是不是实践”、“建筑师设计图纸是不是实践”等问题,这类问题,在今天的教辅资料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与2014老孙提出“做即实践”的观点并与广大一线教师进行的在线讨论有直接关系。为了推介这条常识,是写过十几篇文章。下面是201412日开始的讨论记录,从中可以看到为了改变常见的错误观点所作的努力:

【一】201413日的博文

对哲学教学中两个概念的思考

孙恒振

“做”即实践:孙氏常识的影响系列(1) 

201412日, 思想政治课教学讨论1先后讨论了两个与哲学概念有关的问题,现在谈谈笔者的看法。

之一:哲理的宽泛化

一位老师提供了如下试题:

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这一观点蕴含的哲理有(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A.  B.  C.  D. 

群里的老师注意力放在答案上了,并没有注意到该题的4个题枝中的2个根本不是哲理,是不符合设问要求的。虽然是哲理材料没体现,因此此题是没有答案的。

什么是哲理?我们所说的哲理就是哲学道理,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该题设计的哲理为例,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是世界观,属于抓住主要矛盾是方法论,这些都属于哲理。而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这既不是原理也不是方法论,而是在解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个方法论中的两句话,是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哲理的,因此笔者认为这跟本就不是什么哲理,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

网上搜索,该题是杭州市重点高中2012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政治(19)的第28

题答案是C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89kiDXdkdqiUUH0S53vMsbsfsb5EHgemNpd2O-RMaSYUyaN9cTzdL_--soyO2oej6b1lESw6ugim2-RPSXpmZLvd3Nfnbg7iqCsZhxAfPFW

该题枝中的不是哲理,不知大家是否认可。

哲理的宽泛化在教学中是很普遍的,如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写景的诗句反映什么哲理,比如残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反映了什么哲理。最常见的还有把教材中的概念也当成哲理,如:规律就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被当成了哲理等。

 

之二:实践的神秘化

昨晚,山西的李老师求教于胡大师(20:23:14):胡老师好作者写文章属于实践还是认识?胡老师答曰( 20:24:43):认识 20:24:52实践经验总结。其后武汉的陈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群中争论了大概1个小时之后(21:36:35)争论不了了之(群记录附后)。

笔者以为,之所以对这类问题有不同观点,与普遍存在的把实践神秘化有关。

 什么是实践?教材的含义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教材还有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一,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

从实践的含义、特征不难看出,人类的主观活动之外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属于实践的范畴的。比如,吃饭也是实践活动,因为它首先是有意识、有目的(享受美味、获取能量),同事也改造了客观世界(借助碗筷等工具把食物从身体之外送入身体之内),更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今天的中国人吃肯德基,几十年前的中国人是做不到的),完全具备实践的基本特征。

再如李老师说的写文章,如果是用笔,则是把墨水写在纸上;如果是用电脑则是写在储存设备上,都是一种实践活动。

实践概念的神秘化与曲解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有关。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基本的实践活动分为三类,即: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毛泽东说的是三种基本实践活动,而并没有说全部实践活动只有这这三种形式,其实,实践的形式是很多的,我们常说的生活实践(衣食住行),学习实践(学生的学习)工作实践”“艺术实践等等,都是实践的形式。

总之,笔者认为:吃饭、写文章等都是实践活动。

(关于作者写文章是哪种实践,如果写的是文学作品----创作实践;学术论文-----科研实践;教学论文---教研实践;学生习作-----学习实践。)

 

下面是201412日晚思政教学讨论1的部分聊天记录:

 

李(20:23:14):胡老师好作者写文章属于实践还是认识?

胡( 20:24:43):认识

20:24:52实践经验总结

陈( 20:29:32):如果写文章不是实践活动,那对如何写好文章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

江西赖老师( 20:29:46):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胡老师(20:30:10):写好文章的认识是从教育实践中来的

陈(20:30:14):如果写文章不是实践活动,那对如何写好文章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搞清楚吧。

20:30:23):教育实践?未必

胡( 20:30:30):教师做实验是实践,写文章则不是

20:30:47):实践是要改造客观世界

陈( 20:31:00):一个人可以自己在家多写多练。

20:31:09):写作确实改造了客观世界。

20:31:26):写作也是一种主观的外化活动。

李( 20:31:5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体现什么哲理?

陈(20:32:07):写作,画画都一样。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来提高对写作技巧的熟练掌握。

薛(20:32:28):那学生做题呢

陈(20:33:43):有一句话,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

(20:36:06):我觉得是在记录自己的思想。所以是认识。

陈(20:36:38):如果记录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也改造者客观世界,或者必须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才能记录自己的思想。

20:36:43):那这种活动就是实践。

李( 20:39:30):人的思想只能用语言来表达、用文字来纪录。

陈( 20:44:37):人们的思想必须用物质的东西才能记录和传播。

20:45:11):离开物质的载体,任何语言文字思想都无法表达和留存。

李(21:36:35):依靠老师、从题目里能看到画画是认识吗?

     (结束)

 

【二】201427

再论实践概念的神圣化

孙恒振

1月初曾经就群里讨论关于实践的问题,在撰写《对哲学教学中两个概念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教学中普遍存在对实践概念神圣化(原文称之为神秘化)的倾向,1月末(31日,农历正月初一),群里又有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今晚从聊天记录中复制出来,对群中的讨论作一个简单的答复。

“做”即实践:孙氏常识的影响系列(1) 

(一)对几个问题的回答

1)教师讲课为什么是实践?

教师讲课是教师教学实践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根据实践含义的两层基本含义来分析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是以人(教师)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学生、教材、教学工具等)为对象的物质性(非意识性)活动;(二)是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怎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变成现实的存在(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了学生)。因此是符合实践的含义的。

教师讲课习惯称之为:教学实践。如何讲好课的认识就是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获得的。

2)学生的学习是不是实践?

答:是。

仍以实践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进行分析:(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是人(学生自身),对象也是客观事物(知识、技能、教材、发声工具、书写工具、实验工具)为对象的物质性(读、写等都不是意识性的)活动;(二)是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比如,我想读、想写)变成现实的存在(读出来、写在纸上)。故此是符合实践的含义的。

学生学习习惯称之为:学习实践。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的认识)就是在这个实践中获得的。

3)打球是不是实践?

;是。

(分析略)

打球是运动实践。怎么打好球的认识(经验)就是在打球的实践中总结的。

4)表演是实践吗?

是,演出实践。如何提高表演的水平的认识就是在表演中总结出来的。

5)辩论赛是吗?

是。口语运用的实践。通过这一实践,可以取得如何成功战胜对手的认识。

辩论的内容是客观的,发言的工具(口腔等发音器官、麦克风)也是物质的,辩论的对象(对手)也是也具有客观性。
    6)第五次人口普查是实践吗?

是。属于变革社会的实践。普查工作人员把零散的人口数据搜集整理分析,通过这个实践能够获得人口状况的认识。

 

【三】2014212

 

对学生学习是不是实践的再回复

孙恒振

昨晚文综一群又对教师讲课是不是实践的问题进行了讨论,10点之前基本达成共识,认可笔者教师讲课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的表述,此后又有群友提出学习是不是实践的问题。我做了简单答复:

学生学习是学习实践;并做了两个类比:学习过程就是把观念的存在(想学习,比如想写字)变为现实的存在(学习了,写在纸上),学习中的写字----原来纸上没有字----学生写上了----改变了客观世界(由没有到有的物质性活动)。

由于网络不好下线早,此后的讨论没能参见,今天早晨在聊天记录中,发现有几个群友提出的质疑有必要答复:

1教师讲课改造的是学生的主观世界。

答:教师讲课改变的是学生(实践的对象),学生是客观世界中的个体,是客观存在的。(2现在很多资料确实不认为学生学习不属于实践活动。

答:这个问题提得好!正是很多人认为学习不属于实践活动,我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对,我才两次撰文分析这个问题,如果大家都与我的观点一致,我就没必要分析了。

3)对于我的类比写字写在纸上,有群友提出:比如设计图纸,也是写在纸上,不是实践啊

答:这个问题上一篇文字里回答过了:工程师设计大楼的图纸,是工程师的实践活动,建筑工人砌砖是建筑工人的实践活动,只是主体不同而已。

写在纸上就不是实践?那我们讲课写在黑板上是不是呢?

作家的书稿写在纸上、电脑上都是实践:创作实践。

4安利给人洗脑,改变的也是他们的主观世界,这个行为是实践吗?

是,是安利工作人员的销售实践的一部分。

【四】2014213

对学生学习是不是实践的再回复(续)

孙恒振

昨天,有同仁对本人提出的学习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学习实践观点的质疑,本人都做了答复,现在整理如下:

1)从实践的含义、特征不难看出,人类的主观活动之外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属于实践的范畴的?
    答:我是这样看的。活动”---纯心理活动之外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2)人类活动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两种,你那句话的意思是还有第三种活动。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属于实践的范畴,那主观活动之外的绝少部分属于什么范畴
    答: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是两种基本活动,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除此之外至少还有第三种,如:本能活动,属于主观活动之外,但是不是实践
   3)有没有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如果有,请举些实例,让我区分

答:随便举一个吧:白天因为私欲你做了对不起朋友的事,今晚你在家里反思,决定以后重新做人”-------反思的过程就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4) 如果我写日记的方式把我的反思记录下来,是不是就是实践了呢?

答:生活实践的一部分

5)反思是不是实践,反思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自己也是客观世界的一员,所以反思跟学习一样,也是实践,我们可以吧反思用笔记录下来,所以反思是实践无疑。那么反思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了?

答:你让我举个改造主观世界的例子,我说你反思自己今天为什么做对不起朋友的事,这就是。让你自己错在哪里了?谁让你记日记了?
   (你提出了记日记是不是实践)我也回答了,记日记是生活实践的组成部分。下一步是不是要问我,你把日记读给别人听是不是实践?(这样下去还有完吗?)

 

本人的最终结论供大家参考:

人类的基本活动包括是主观心理活动,是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完成的,即中有

【五】2014214

群友精彩的分析摘录

——213日关于“实践行为界定”问题的讨论的发言

孙恒振

      昨天《对学生学习是不是实践的再回复(续)》在专栏和博客发布后,在多个群里开始了关于实践问题的讨论,由于是多个群里进行本来就已经力不从心,偏偏讨论中途QQ又被盗号,以致很多提问我未能及时答复,觉得很是对不起,

(一)陈老师在教学考试群里的发言

“纯主观的思考肯定不是实践。但是学生的训练型学习是实践活动。”这是关于实践行为的界定讨论以来,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是实践活动的最为精辟的分析。

昨晚接近10点的时候,陈老师在群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当时群里在线人数已经不多,陈老师连珠炮似的发表了下列言论(陈老师发言的时候,我刚换手机登陆,陈老师的发言是今天早晨在记录里整理的)。

武汉陈竞(95360167) 21:54:19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是实践,要看是什么样的学习活动。
武汉陈竞(95360167) 21:54:53 
纯主观的思考肯定不是实践。但是学生的训练型学习是实践活动。
武汉陈竞(95360167) 21:55:15 
侧重提高主观认识还是侧重改造世界,这个并能作为判断标准。
河北 孙恒振(460219809) 21:55:20 
“做”即实践:孙氏常识的影响系列(1)
武汉陈竞(95360167) 21:56:12 
并不能。掉了个不字。
河北 孙恒振(460219809) 21:56:16 
我下了,明天见!
武汉陈竞(95360167) 21:56:24 
明天见。
武汉陈竞(95360167) 21:56:40 
学习的范围可以很广。
武汉陈竞(95360167) 21:57:26 
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学习雕塑。肯定是要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创造性活动的。
武汉陈竞(95360167) 21:58:35 
一些知识,学生没有老师教,而是自己在实践中习得的。
武汉陈竞(95360167) 21:59:18 
假定一个老师教学生扫地,学生学习扫地。仅仅老师讲解和示范就够了么?
武汉陈竞(95360167) 21:59:46 
显然是不行的,学生必须拿起扫帚去实践,不实践是永远学不会的。
武汉陈竞(95360167) 21:59:54 
学习扫地也是学习。
武汉陈竞(95360167) 22:00:34 
认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没有实践,仅仅只是主观活动,又如何能获得真知呢?
武汉陈竞(95360167) 22:01:01 
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不经过实践,又如何得以验证和运用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呢?
武汉陈竞(95360167) 22:02:06 
就算目的是提高主观认识,但是只要在客观上通过学习的行为活动改变自己,改变了客观,当然就应该是实践。
武汉陈竞(95360167) 22:02:54 
所以学生纯主观的学习活动不是实践,但是学生通过练习和活动进行的学习应该是实践。
武汉陈竞(95360167) 22:03:17 
否则认识就可以从非实践里面来了。 

(二)粤政群两位群友的提问及我的答复

白老师:

不能同意孙老师对学生学习实践和工程师画图纸也是实践的分析。

因为这不符合实践的含义。 
首先孙老师说的学习实践,这个我们平常也对学生说,课堂上听了,下去要做题实践一下,这只是我们口语、生活化的表述学生做题其实是改变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并没有改变什么物质世界

孙恒振:“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白老师如何解释
白老师:同样,工程师画图纸,只是一个思想意识的表现,那个大楼能不能盖成图纸的样子,这就需要工人去盖的看

孙恒振(460219809) 13:16:24 
学生把试题写在练习本上----改变没有改变客观物质?

设计大楼图纸是工程师的实践---盖大楼是建筑工人的实践活动

白老师: 13:17:45 
照你这样理解,那么我们就不用区分意识与实践了

孙恒振(460219809) 13:17:48 
你的说法工程师没有参见实践活动---因为他没搬砖?

白老师 13:18:23 
工程师画图纸,是属于思想意识活动
工人盖楼他是改造了物质世界,是属于实践活动了

孙恒振(460219809) 13:19:03 
用意识能画图纸?你是神
是意识指导下画----不是意识画

白老师:13:19:29 
意识是有能动作用的,好不好

(水平所限,昨天没能给以有力的回复:所有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不然就不是实践了)

孙恒振(460219809) 13:23:20 
设计大楼图纸是工程师的实践---盖大楼是建筑工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的主体是教师。农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农民。(设计实践的主体是工程师,砌墙实践的主体是建筑工人)
白老师: 13:28:04 
那你是说说话算不算实践?
孙恒振(460219809) 13:28:31 
别转移话题---看看我的文字 
本能的自言自语不是实践。外交场合谈判中的说话是实践

裴老师: 13:29:38 
坐而论道和身体力行区别 

孙恒振(460219809) 13:30:00 
学生辩论是语言学习实践
白老师 13:30:45 
不是转移话题,我只是想说,说话也是人大脑想好了,然后用语言表述出来;同理工程师画图纸,也是大脑思考,然后只不过用图纸表现出来
孙恒振(460219809) 13:31:22 
发音器官----相当于纸笔
声波相当于墨水

 

中山龙山李老师 15:00:30 
实践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是实现人的想法的活动。工程师画图纸,他的想法还未变成现实,个人认为不算实践。

(答:工程师的想法是画出图纸来,已经实现了-----砌砖、浇筑水泥是建筑工人的事)

白老师: 15:10:34 
这就是我们的分歧所在,我始终认为,盖楼前的图纸规划都算是意识,就是教材中讲的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工人盖楼才把工程师图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答:对于建筑工人而言,图纸是计划。而对于设计图纸的工程师而言也不是意识,而是工程师实践活动的物质成果。)


范老师: 15:13:39 
那参照孙老师的说法,请教:国家制定十二五规划等是不是实践?“做”即实践:孙氏常识的影响系列(1) 

孙恒振(460219809) 15:16:31 
对于制定者而言:规划是他们实践的产物;对于执行者而言不是------请范老师指正
制定的过程是制定者的实践过程

范老师 15:18:54 
我觉得规划、纲要,这些是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同教材的关于实践的概念和划分。
孙恒振:“纲要”是制定者实践的产物,不是认识。

请注意:
纲要是制定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制定过程是实践的过程。仅仅靠意识活动是无法完成纲要的制定的。

如果有人一制定纲要为职业(比如智囊团),制定纲要不是他们的实践活动吗

孙恒振(460219809) 15:32:51 
对于执行纲要的人而言----制定纲要不是实践活动,执行才是;反过来一样,执行纲要不是制定纲要人的实践活动。
罗定实验范老师 15:35:02 
制定纲要应该是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吧,纲要是他们对客观的经济社会状况的认识。执行纲要是主观见之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孙恒振(460219809) 15:37:21 
注意“纲要”不是“认识”。纲要是制定者的实践成果

 

珠海一中王老师 17:02:21 
画图纸不是实践。但有几种实践要注意,教育实践,艺术实践,医疗实践是存在的

孙恒振(460219809) 17:09:44 
画图纸是工程师的设计实践
孙恒振(460219809) 17:10:34 
当然不是建筑工人的实践了-----砌墙也不是工程师的实践,而是建筑工人的实践。
孙恒振(460219809) 17:10:55 
主体不同---实践的内容不同而已

 

【六】2014216

关于实践行为界定问题的讨论的阶段性总结

孙恒振

(一)基本达成共识的主要观点

自从实践行为界定问题的讨论开始后,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的观点有:

1)教师讲课等一系列活动属于教学实践,对这个问题已经很少有反对的了。

2)画家画画是画家的艺术创作实践、工程师画图纸是工程师的设计实践,对这两个行为属于实践的争议也不多了,只是后期参与的老师不了解前面的争论还在坚持反对,早期的参与的反对者大都转变了看法。

3)存在最大的争议是学生学习是不是实践的问题,目前这个问题也有了明显的进展。原来大多数反对者现在已经认可学生的做实验画画之类的学习活动属于实践活动,争议较大的只剩下学生阅读书籍是不是实践活动了。

(二)对争议较大的几个反问题的答复

(主要以昨晚的讨论涉及到的观点为主)

1)吃饭是不是实践。

这个问题做过几次答复,很多反驳者认为只是笑话,请反对者思考一下:吃饭以八分饱为宜吃饭少说话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东北的大米口感好等着这些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吃饭的实践中得来的吗?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集大成者毛泽东同志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口味,就要亲自尝一尝。不是在告诉我们,吃东西也是实践活动吗?

2)阅读书籍是不是实践活动

这个是昨晚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比较有说服力的反驳者提出的主要论点是:

要从实践的含义和特征来分析,笔者觉得这个提议很好,可是QQ争论的特点是前言不搭后语,反对者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下面是我按照反驳者的要求进行的分析: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他可以把人们头脑中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阅读书籍是改变书籍的位置、形状的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书籍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把头脑中的存在(想看书)变成现实的存在(看书)。

实践的三个特征:A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从这三个特征的角度,我们也找不到阅读书籍不是实践活动的依据。

阅读书籍是认识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提出这个观点的老师理论修养较深,昨晚我未能作出有力的回复。只能在这里回复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来源都是实践,不阅读《红楼梦》是不能得到对该书的感性认识的,读书体会书评其实就是一种阅读书籍后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来源是阅读实践。阅读活动是需要动手的,认识活动动脑而非动手吧!

(说明: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活动,前者是动脑后者动手,认识活动是实践基础上的主观精神活动,只有实践活动才是客观物质活动。这是笔者的看法)。

继续欢迎有兴趣的老师参与!

【七】2014215

学生看书是不是实践

——老师商榷

孙恒振

在昨天上午珠三角群里,有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下面是该老师的发言记录:

:学习活动是不是实践,不要笼统而言。具体来说,看书学习不是实践,在实验室做实验、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实践。因此,关键是对学习是作狭义还是广义的理解
     老师的发言只有这一句,他没有解释广义和狭义的学习分别指的是什么,我只能从他的发言中知道了他的主要观点:第一,学生看书不是实践;第二,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走出校门参观实践等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实践;第三,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哪个是实践、哪个不是实践-----老师的发言中是无法推测出来的。

在上面的三个观点中,第二个观点与我的观点一致,第三个观点我们无法确定,现在只能就第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即:学生看书是不是实践活动?

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如何提高看书的效率之类的认识有很多,这些认识的来源是实践是无疑的,来自什么实践?肯定是看书实践。

在讨论中,有的群友奉劝我看问题不可偏执,我这里也提醒各位也不要过分,比如某个学生看了一眼书算不算实践,那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我这里所说的看书得是学生看书的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在意识的指导下,动用眼睛、口(如果不出声,不用口)、手等器官完成的一项活动,这种过程中,学生要改变书的位置并留下痕迹,因此是意识指导下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属于一种实践活动!

 

    上面是七篇相关的博文。

关于实践的讨论,后来断断续续也有过,但总体上越来越少了,以致于现在我们在教辅资料上也找不到相关的试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