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即实践:孙氏常识的影响系列(1)
标签:
孙氏常识 |
分类: 模拟题纠错 |
【孙氏常识的影响系列(1)】
“做”即实践
孙恒振 河北省清河中学
[题记}前几天又有年轻的老师提出“什么是孙氏常识?”“孙氏常识有什么用?”等问题,突然觉得已经到了对孙氏常识做简单总结的时候了。“孙氏常识”的名称源于群里的老师们讨论问题时的一句戏言,后来觉得这个名称不错就沿用下来,目前对这个名称的释义是:孙恒振总结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一些简单的、普通的、必备的知识。这个释义的要点有两个,一是老孙自己总结的、在其他的出版物上未曾出现过(以老孙的博文发布时间为准),二是不涉及高深的理论,具有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特点。自即日起,开始介绍“孙氏常识”,但愿能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本篇为第一篇。
大约在2014年之前,高中政治学科的教辅资料上,经常会遇到“读书是不是实践”、“学生学习是不是实践”、“建筑师设计图纸是不是实践”等问题,这类问题,在今天的教辅资料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与2014老孙提出“做即实践”的观点并与广大一线教师进行的在线讨论有直接关系。为了推介这条常识,是写过十几篇文章。下面是2014年1月2日开始的讨论记录,从中可以看到为了改变常见的错误观点所作的努力:
【一】2014年1月3日的博文
对哲学教学中两个概念的思考
孙恒振
2014年1月2日, “思想政治课教学讨论1群”先后讨论了两个与哲学概念有关的问题,现在谈谈笔者的看法。
之一: “哲理”的宽泛化
一位老师提供了如下试题:
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这一观点蕴含的哲理有(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
A.
群里的老师注意力放在答案上了,并没有注意到该题的4个题枝中的2个根本不是“哲理”,是不符合设问要求的。虽然是“哲理”但材料没体现,因此此题是没有答案的。
什么是哲理?我们所说的哲理就是“哲学道理”,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该题设计的“哲理”为例,“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是世界观,“属于抓住主要矛盾”是方法论,这些都属于“哲理”。而“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这既不是原理也不是方法论,而是在解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个方法论中的两句话,是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哲理”的,因此笔者认为这跟本就不是什么“哲理”,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
网上搜索,该题是“杭州市重点高中2012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政治(19)的第28
题答案是C
该题枝中的不是“哲理”,不知大家是否认可。
“哲理”的宽泛化在教学中是很普遍的,如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写景的诗句“反映什么哲理”,比如“残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反映了什么哲理。最常见的还有把教材中的概念也当成“哲理”,如:“规律就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被当成了“哲理”等。
之二: “实践”的神秘化
昨晚,山西的李老师求教于胡大师(20:23:14):“胡老师好:
笔者以为,之所以对这类问题有不同观点,与普遍存在的把“实践”神秘化有关。
从实践的含义、特征不难看出,人类的主观活动之外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属于实践的范畴的。比如,吃饭也是实践活动,因为它首先是有意识、有目的(享受美味、获取能量),同事也改造了客观世界(借助碗筷等工具把食物从身体之外送入身体之内),更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今天的中国人吃肯德基,几十年前的中国人是做不到的),完全具备实践的基本特征。
再如李老师说的“写文章”,如果是用笔,则是把墨水写在纸上;如果是用电脑则是写在储存设备上,都是一种实践活动。
“实践”概念的神秘化与曲解“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有关。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基本的实践活动分为三类,即: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毛泽东说的是“三种基本实践活动”,而并没有说全部实践活动只有这这三种形式,其实,实践的形式是很多的,我们常说的“生活实践”(衣食住行),“学习实践”(学生的学习)“工作实践”“艺术实践”等等,都是实践的形式。
总之,笔者认为:吃饭、写文章等都是实践活动。
(关于作者写文章是哪种实践,如果写的是文学作品----创作实践;学术论文-----科研实践;教学论文---教研实践;学生习作-----学习实践。)
下面是2014年1月2日晚“思政教学讨论1群”的部分聊天记录:
李(20:23:14):“胡老师好:
胡( 20:24:43):“认识”
( 20:24:52)“实践经验总结”
陈( 20:29:32):如果写文章不是实践活动,那对如何写好文章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
江西赖老师( 20:29:46):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胡老师(20:30:10):写好文章的认识是从教育实践中来的
陈(20:30:14):如果写文章不是实践活动,那对如何写好文章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搞清楚吧。
(20:30:23):教育实践?未必
胡( 20:30:30):教师做实验是实践,写文章则不是
( 20:30:47):实践是要改造客观世界
陈( 20:31:00):一个人可以自己在家多写多练。
( 20:31:09):写作确实改造了客观世界。
( 20:31:26):写作也是一种主观的外化活动。
李( 20:31:5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体现什么哲理?
陈(20:32:07):写作,画画都一样。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来提高对写作技巧的熟练掌握。
薛(20:32:28):那学生做题呢
陈(20:33:43):有一句话,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
李(20:36:06):我觉得是在记录自己的思想。所以是认识。
陈(20:36:38):如果记录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也改造者客观世界,或者必须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才能记录自己的思想。
( 20:36:43):那这种活动就是实践。
李( 20:39:30):人的思想只能用语言来表达、用文字来纪录。
陈( 20:44:37):人们的思想必须用物质的东西才能记录和传播。
(20:45:11):离开物质的载体,任何语言文字思想都无法表达和留存。
李(21:36:35):依靠老师、从题目里能看到画画是认识吗?
【二】2014年2月7日
再论实践概念的神圣化
孙恒振
1月初曾经就群里讨论关于实践的问题,在撰写《对哲学教学中两个概念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教学中普遍存在对“实践”概念神圣化(原文称之为“神秘化”)的倾向,1月末(31日,农历正月初一),群里又有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今晚从聊天记录中复制出来,对群中的讨论作一个简单的答复。
(一)对几个问题的回答
(1)教师讲课为什么是实践?
教师讲课是教师教学实践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根据实践含义的两层基本含义来分析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是以人(教师)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学生、教材、教学工具等)为对象的物质性(非意识性)活动;(二)是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怎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变成现实的存在(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了学生)。因此是符合实践的含义的。
教师讲课习惯称之为:教学实践。如何讲好课的认识就是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获得的。
(2)学生的学习是不是实践?
答:是。
仍以实践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进行分析:(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是人(学生自身),对象也是客观事物(知识、技能、教材、发声工具、书写工具、实验工具)为对象的物质性(读、写等都不是意识性的)活动;(二)是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比如,我想读、想写)变成现实的存在(读出来、写在纸上)。故此是符合实践的含义的。
学生学习习惯称之为:学习实践。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的认识)就是在这个实践中获得的。
(3)打球是不是实践?
答;是。
(分析略)
打球是运动实践。怎么打好球的认识(经验)就是在打球的实践中总结的。
(4)表演是实践吗?
是,演出实践。如何提高表演的水平的认识就是在表演中总结出来的。
(5)辩论赛是吗?
是。口语运用的实践。通过这一实践,可以取得如何成功战胜对手的认识。
辩论的内容是客观的,发言的工具(口腔等发音器官、麦克风)也是物质的,辩论的对象(对手)也是也具有客观性。
是。属于变革社会的实践。普查工作人员把零散的人口数据搜集整理分析,通过这个实践能够获得人口状况的认识。
【三】2014年2月12日
对学生学习是不是实践的再回复
孙恒振
昨晚文综一群又对“教师讲课是不是实践”的问题进行了讨论,10点之前基本达成共识,认可笔者“教师讲课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的表述,此后又有群友提出“学习是不是实践”的问题。我做了简单答复:
学生学习是学习实践;并做了两个类比:学习过程就是把观念的存在(想学习,比如想写字)变为现实的存在(学习了,写在纸上),学习中的写字----原来纸上没有字----学生写上了----改变了客观世界(由没有到有的物质性活动)。
由于网络不好下线早,此后的讨论没能参见,今天早晨在聊天记录中,发现有几个群友提出的质疑有必要答复:
(1)“教师讲课改造的是学生的主观世界。”
答:教师讲课改变的是学生(实践的对象),学生是客观世界中的个体,是客观存在的。(2)“现在很多资料确实不认为学生学习不属于实践活动。”
答:这个问题提得好!正是很多人认为学习不属于实践活动,我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对,我才两次撰文分析这个问题,如果大家都与我的观点一致,我就没必要分析了。
(3)对于我的类比“写字—写在纸上”,有群友提出:“比如设计图纸,也是写在纸上,不是实践啊”。
答:这个问题上一篇文字里回答过了:工程师设计大楼的图纸,是工程师的实践活动,建筑工人砌砖是建筑工人的实践活动,只是主体不同而已。
“写在纸上”就不是实践?那我们讲课写在黑板上是不是呢?
作家的书稿写在纸上、电脑上都是实践:创作实践。
(4)“安利给人洗脑,改变的也是他们的主观世界,这个行为是实践吗?”
答:是,是安利工作人员的销售实践的一部分。
【四】2014年2月13日
对学生学习是不是实践的再回复(续)
孙恒振
昨天,有同仁对本人提出的“学习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学习实践”观点的质疑,本人都做了答复,现在整理如下:
(1)从实践的含义、特征不难看出,人类的主观活动之外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属于实践的范畴的?
(2)人类活动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两种,你那句话的意思是还有第三种活动。“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属于实践的范畴,那主观活动之外的绝少部分属于什么范畴”?
答:随便举一个吧:白天因为私欲你做了对不起朋友的事,今晚你在家里反思,决定以后“重新做人”-------反思的过程就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4) 如果我写日记的方式把我的反思记录下来,是不是就是实践了呢?
答:生活实践的一部分
(5)反思是不是实践,反思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自己也是客观世界的一员,所以反思跟学习一样,也是实践,我们可以吧反思用笔记录下来,所以反思是实践无疑。那么反思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了?
答:你让我举个改造主观世界的例子,我说你“反思”自己今天为什么做对不起朋友的事,这就是。让你“想”自己错在哪里了?谁让你记日记了?
本人的最终结论供大家参考:
人类的基本活动包括“想”和“做”,“想”是主观心理活动,“做”是实践;“做”是在意识指导下完成的,即“做”中有“想”。
【五】2014年2月14日
群友精彩的分析摘录
——2月13日关于“实践行为界定”问题的讨论的发言
孙恒振
(一)陈老师在教学考试群里的发言
“纯主观的思考肯定不是实践。但是学生的训练型学习是实践活动。”这是关于实践行为的界定讨论以来,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是实践活动的最为精辟的分析。
昨晚接近10点的时候,陈老师在群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当时群里在线人数已经不多,陈老师连珠炮似的发表了下列言论(陈老师发言的时候,我刚换手机登陆,陈老师的发言是今天早晨在记录里整理的)。
武汉陈竞(95360167)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是实践,要看是什么样的学习活动。
武汉陈竞(95360167)
纯主观的思考肯定不是实践。但是学生的训练型学习是实践活动。
武汉陈竞(95360167)
侧重提高主观认识还是侧重改造世界,这个并能作为判断标准。
河北
武汉陈竞(95360167)
并不能。掉了个不字。
河北
我下了,明天见!
武汉陈竞(95360167)
明天见。
武汉陈竞(95360167)
学习的范围可以很广。
武汉陈竞(95360167)
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学习雕塑。肯定是要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创造性活动的。
武汉陈竞(95360167)
一些知识,学生没有老师教,而是自己在实践中习得的。
武汉陈竞(95360167)
假定一个老师教学生扫地,学生学习扫地。仅仅老师讲解和示范就够了么?
武汉陈竞(95360167)
显然是不行的,学生必须拿起扫帚去实践,不实践是永远学不会的。
武汉陈竞(95360167)
学习扫地也是学习。
武汉陈竞(95360167)
认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没有实践,仅仅只是主观活动,又如何能获得真知呢?
武汉陈竞(95360167)
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不经过实践,又如何得以验证和运用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呢?
武汉陈竞(95360167)
就算目的是提高主观认识,但是只要在客观上通过学习的行为活动改变自己,改变了客观,当然就应该是实践。
武汉陈竞(95360167)
所以学生纯主观的学习活动不是实践,但是学生通过练习和活动进行的学习应该是实践。
武汉陈竞(95360167)
否则认识就可以从非实践里面来了。
(二)粤政群两位群友的提问及我的答复
白老师:
不能同意孙老师对学生学习实践和工程师画图纸也是实践的分析。
因为这不符合实践的含义。
首先孙老师说的学习实践,这个我们平常也对学生说,课堂上听了,下去要做题实践一下,这只是我们口语、生活化的表述学生做题其实是改变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并没有改变什么物质世界
孙恒振:“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白老师如何解释
白老师:同样,工程师画图纸,只是一个思想意识的表现,那个大楼能不能盖成图纸的样子,这就需要工人去盖的看
孙恒振(460219809)
学生把试题写在练习本上----改变没有改变客观物质?
设计大楼图纸是工程师的实践---盖大楼是建筑工人的实践活动
白老师:
照你这样理解,那么我们就不用区分意识与实践了
孙恒振(460219809)
你的说法工程师没有参见实践活动---因为他没搬砖?
白老师
工程师画图纸,是属于思想意识活动
工人盖楼他是改造了物质世界,是属于实践活动了
孙恒振(460219809)
用意识能画图纸?你是神
是意识指导下画----不是意识画
白老师:13:19:29
意识是有能动作用的,好不好
(水平所限,昨天没能给以有力的回复:所有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不然就不是实践了)
孙恒振(460219809)
设计大楼图纸是工程师的实践---盖大楼是建筑工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的主体是教师。农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农民。(设计实践的主体是工程师,砌墙实践的主体是建筑工人)
白老师:
那你是说说话算不算实践?
孙恒振(460219809)
别转移话题---看看我的文字
本能的自言自语不是实践。外交场合谈判中的说话是实践
裴老师:
坐而论道和身体力行区别
孙恒振(460219809)
学生辩论是语言学习实践
白老师
不是转移话题,我只是想说,说话也是人大脑想好了,然后用语言表述出来;同理工程师画图纸,也是大脑思考,然后只不过用图纸表现出来
孙恒振(460219809)
发音器官----相当于纸笔
声波相当于墨水
中山龙山李老师
实践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是实现人的想法的活动。工程师画图纸,他的想法还未变成现实,个人认为不算实践。
(答:工程师的想法是画出图纸来,已经实现了-----砌砖、浇筑水泥是建筑工人的事)
白老师:
这就是我们的分歧所在,我始终认为,盖楼前的图纸规划都算是意识,就是教材中讲的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工人盖楼才把工程师图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答:对于建筑工人而言,图纸是计划。而对于设计图纸的工程师而言也不是意识,而是工程师实践活动的物质成果。)
范老师:
那参照孙老师的说法,请教:国家制定十二五规划等是不是实践?
孙恒振(460219809)
对于制定者而言:规划是他们实践的产物;对于执行者而言不是------请范老师指正
制定的过程是制定者的实践过程
范老师
我觉得规划、纲要,这些是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同教材的关于实践的概念和划分。
孙恒振:“纲要”是制定者实践的产物,不是认识。
请注意:
纲要是制定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制定过程是实践的过程。仅仅靠意识活动是无法完成纲要的制定的。
如果有人一制定纲要为职业(比如智囊团),制定纲要不是他们的实践活动吗
孙恒振(460219809)
对于执行纲要的人而言----制定纲要不是实践活动,执行才是;反过来一样,执行纲要不是制定纲要人的实践活动。
罗定实验范老师
制定纲要应该是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吧,纲要是他们对客观的经济社会状况的认识。执行纲要是主观见之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孙恒振(460219809)
注意“纲要”不是“认识”。纲要是制定者的实践成果
珠海一中王老师
画图纸不是实践。但有几种实践要注意,教育实践,艺术实践,医疗实践是存在的
孙恒振(460219809)
画图纸是工程师的设计实践
孙恒振(460219809)
当然不是建筑工人的实践了-----砌墙也不是工程师的实践,而是建筑工人的实践。
孙恒振(460219809)
主体不同---实践的内容不同而已
【六】2014年2月16日
关于“实践行为界定问题的讨论”的阶段性总结
孙恒振
(一)基本达成共识的主要观点
自从“实践行为界定问题的讨论”开始后,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的观点有:
(1)教师讲课等一系列活动属于教学实践,对这个问题已经很少有反对的了。
(2)画家画画是画家的艺术创作实践、工程师画图纸是工程师的设计实践,对这两个行为属于实践的争议也不多了,只是后期参与的老师不了解前面的争论还在坚持反对,早期的参与的反对者大都转变了看法。
(3)存在最大的争议是“学生学习是不是实践”的问题,目前这个问题也有了明显的进展。原来大多数反对者现在已经认可学生的“做实验”、“画画”之类的学习活动属于实践活动,争议较大的只剩下“学生阅读书籍是不是实践活动”了。
(二)对争议较大的几个反问题的答复
(主要以昨晚的讨论涉及到的观点为主)
(1)吃饭是不是实践。
这个问题做过几次答复,很多反驳者认为只是笑话,请反对者思考一下:“吃饭以八分饱为宜”、“吃饭少说话”、“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东北的大米口感好”等着这些“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吃饭的实践中得来的吗?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集大成者毛泽东同志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口味,就要亲自尝一尝。不是在告诉我们,吃东西也是实践活动吗?
(2)阅读书籍是不是实践活动
这个是昨晚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比较有说服力的反驳者提出的主要论点是:
“要从实践的含义和特征来分析”,笔者觉得这个提议很好,可是QQ争论的特点是前言不搭后语,反对者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下面是我按照反驳者的要求进行的分析: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他可以把人们头脑中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阅读书籍是改变书籍的位置、形状的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书籍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把头脑中的存在(想看书)变成现实的存在(看书)。
实践的三个特征:A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从这三个特征的角度,我们也找不到阅读书籍不是实践活动的依据。
“阅读书籍是认识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提出这个观点的老师理论修养较深,昨晚我未能作出有力的回复。只能在这里回复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来源都是实践,不阅读《红楼梦》是不能得到对该书的感性认识的,“读书体会”、“书评”其实就是一种阅读书籍后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来源是阅读实践。阅读活动是需要“动手”的,“认识活动”是“动脑”而非“动手”吧!
(说明: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活动,前者是动脑后者动手,认识活动是实践基础上的“主观精神活动”,只有实践活动才是“客观物质活动”。这是笔者的看法)。
继续欢迎有兴趣的老师参与!
【七】2014年2月15日
学生看书是不是实践
——与老师商榷
孙恒振
在昨天上午“珠三角”群里,有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下面是该老师的发言记录:
:学习活动是不是实践,不要笼统而言。具体来说,看书学习不是实践,在实验室做实验、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实践。因此,关键是对“学习”是作狭义还是广义的理解
在上面的三个观点中,第二个观点与我的观点一致,第三个观点我们无法确定,现在只能就第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即:学生看书是不是实践活动?
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如何提高看书的效率”之类的认识有很多,这些认识的来源是实践是无疑的,来自什么实践?肯定是看书实践。
在讨论中,有的群友“奉劝”我看问题不可“偏执”,我这里也提醒各位也不要“过分”,比如“某个学生看了一眼书”算不算实践,那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我这里所说的看书指得是学生看书的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在意识的指导下,动用眼睛、口(如果不出声,不用口)、手等器官完成的一项活动,这种过程中,学生要改变书的位置并留下痕迹,因此是意识指导下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属于一种实践活动!
关于实践的讨论,后来断断续续也有过,但总体上越来越少了,以致于现在我们在教辅资料上也找不到相关的试题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