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变动对替代品供给的影响(绵阳一诊与武汉中心组的解析)

标签:
孙氏常识供求曲线图像题 |
分类: 模拟题纠错 |
【2020高考疑难试题解析(14)】
价格变动对替代品供给的影响
——从2020届高三绵阳一诊第12题说起
孙恒振
2019年曾经与一线老师们探讨过商品价格变动对替代品供给影响的问题,由于目前高中教材只有商品价格对替代品需求的影响,没有价格变动对替代品供给影响的理论,因此这个问题属于一个理论的空白。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并不是商品的价格对替代品的供给没有影响,而是分析这种影响需要普及一个概念:供给替代品。
教材探讨价格变动对替代品需求的影响,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的;我们探讨价格变动对替代品供给的影响,就要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消费者消费的商品有替代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也有替代品。
教材中的替代品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提出的,指的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可以互相替代的商品。供给替代品则指的是供给方不需要改变(或者只做少许调整)生产条件即可生产的产品,也可以称之为生产设备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商品。比如,对于农民来说,粮食是棉花的替代品(二者可以互相替代)、蔬菜是粮食的替代品。
供给替代品与需求替代品的不同在于,需求替代品是指商品的功能相近消费者可以互相替代、供给替代品是生产条件接近生产者可以互相替代。
有些商品既存在需求替代品的关系也同时是供给替代品,如小麦和大米,在河南安徽的一些地区既可以种植水稻也可以种植小麦。再如,纯棉衬衣和混纺衬衣,功能相近,对服装厂来说,同样的生产设备都可以生产。
并非所有的需求替代品都是供给替代品,天然气和煤炭,是消费替代品,但不是供给替代品。也并非所有的供给替代品同时也是需求替代品,如,棉花和粮食是供给替代品,但不是消费替代品。
商品价格的变动影响消费替代品的需求,也影响供给替代品的供给,如:小麦与大米是需求替代品、小麦与棉花是供给替代品,小麦价格上涨会引起大米需求的增加和棉花供给(生产)的减少。
教材中没有供给替代品,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概念呢?请看下面的试题:
(2020绵阳一诊·12)受我国生猪生产进入新一轮去产能周期和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2019年3月份以来,我国猪肉价格持续上涨。这一走势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鲜冷冻猪肉进口量增加
A.①③
【答案】A
【试题简析】笔者认为,该题的答案选③是值得质疑的,理由如下:
按照我们所学的知识,猪肉价格上涨,直接引起的是猪肉生产(供给)的增加和替代品(禽肉、牛羊肉、蛋类等)需求的增加,但是会不会引起猪肉替代品供给的增加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猪肉价格上涨,养猪的利润增加,更多的资源会流入生猪的养殖,最大的可能是其他的养殖项目转产养猪,而不是养羊、养牛、养鸡的扩大生产,因此该题选“③猪肉替代品的供给增加”是与实际不符的。
试题没有说明猪肉的替代品是什么,我们吧羊肉、牛肉、鸡肉鸭肉理解为猪肉的替代品,应该是可以的,事实是上,猪肉价格的上涨,不但不会引起替代品供给的增加,反而有可能会引起替代品供给的的减少。
这个问题,我们用“供给替代品”这个概念,就很容易解决了。即: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供给替代品供给的减少。比如,棉花价格上涨了,会引起农民减少粮食的种植。在一些同时具备种植小麦和水稻的地区,大米价格上涨了,人们会减少小麦的种植。
总之,笔者认为这道试题是不严谨的,本来是不想分析这道试题的,但是一位湖北的老师把“题组反思教研·武汉中心组”对该题的解析发给了我,我才觉得有分析一下这道试题的必要,下面是湖北的老师发给我的公众号文章的截图:
“题组反思教研·武汉中心组”是较有影响的教研团队,他们也认可“商品价格上涨会引起替代品供给的增加”,虽然没有写出理由,但已经足以说明这个观点很容易被人认可了,我觉得命题者与武汉中心组的成员们应该也无法用他们的观点解释“大米是小麦的替代品,大米涨价农民会减少小麦的种植扩大水稻种植”、“鸡肉价格上涨养鸡场扩大规模养鸭场转产”的现象。
命题者与武汉中心组的同仁不能解释这个问题,也正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原因之一,因为笔者始终有把需要说清楚的问题说清楚的欲望,特撰此次文,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