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表述是错误的

标签:
孙氏常识汇率变动的表述 |
【2020高考备考疑难解析(6)】
高考试题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表述是错误的
——汇率中间价“走高“与”走低“辨析
孙恒振河北省清河中学
(昨天在火车上贵州的老师与我探讨汇率“走高”问题,特撰小文)
A.美元升值→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下降→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美国
B.美元贬值→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上升→有利于中国进口美国商品
C.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下降→有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
D.人民币贬值→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上升→不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
答案:D
【试题简析】
该题判定人民币的汇率下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比较容易,因为试题提供了1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具体的数据,即2016年100美元兑换645.79元人民币,变动到2017年的100美元兑换689,06元人民币。“
该题的问题是文字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人民币元/100美元)由645.79振荡走高至689.06”中的“震荡走高”的本意是什么考生并不清楚,但是解答完该题之后,遇到“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振荡走高”就会得出“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的结论,这个结论可靠吗?下面是新华社的一篇报道:
新华社的报道是一贯的,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表述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走高”,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则表述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走低”,如下面的报道:
从语言逻辑的角度,“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指的是100美元对换的人民币的数量,这个数量越大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越低,因此“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走高“的本意并不是中间价的数值变大,而是变小。个人认为,高考试题的表述是把中间价数值的变大当成了”汇率走高“,应该不如新华社的表述合适。,
高考试题的时政材料来在于媒体,应该按照媒体约定俗成的表述方法进行表述,因此笔者认为,高考试题的文字表述不但从语言逻辑的角度不合适,与媒体不一致也是欠妥的。
该文发布后,有老师提出:不用理解“走高”“走低”一样解题,下面是贵州的老师提供的试题(遵义市的联考题),如果不能理解过高与过低,应该是不能解答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