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曲线试题的雷区:关税直接影响供给而不是需求

标签:
孙氏常识供求曲线图像 |
分类: 模拟题纠错 |
【2019高考备考疑难解析(3)】
供求曲线试题的雷区:成本与价格的关系(之三)
——再说武汉中心组命制的高三起点调研测试第1题
孙恒振
今天看到了武汉中心组为“2018~2019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撰写的解析,感觉有必要再次与中心组成员商榷一下。
该试卷第1题如下:
1.图1中P为价格,Q为数量,S和S1为商品的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若其他条件不变,下列情况会引起E点向E1点变动的是
A.持续推进钢铁去产能工作,淘汰钢铁落后产能
B.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进口日用品销量大增
C.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实行租购同权,商品房价格下降
D.实行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补贴制度,农民扩大生产规模
答案:D
中心组的解析排除B的理由是:
B项“减低关税,销量大增”表明关税政策导致需求增加;至于供给,B项没有反映,且短时间内的销量大增并不一定是由供给增加引起的(比如清库),因此,均衡价格是否变化、如何变化不能确定,还要进一步考察供给和需求变化情况,故B项与题意不符。
下面是中心组解析公众号上的截图
从命题者的这个解析不难看出,命题者认为降低进口关税直接影响的是需求,这个解析没有告诉我们降低关税需求增加的理由是什么,我认为与命题人没有搞清楚关税的征收对象有关。
关税是向进口商征收的,关税高低直接影响的是进口商的利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关税降低会使得进口商的利润增加,进而扩大进口规模,最后引起国内市场上进口商品的增加,即供给增加。
关税向进口商(国内市场的“卖方”——供给者)征收,向供给者征收关税直接影响的是供给,这不是笔者的臆断,下面是曼昆在《经济学》上的图示(129页):
该图与武汉试卷中的略有区别:试题中是减税,书中的图是由不征税到征税(相当于增税),但原理是一样的:对供给者减税→供给增加;对供给者增税→供给减少。
什么情况下的税收直接影响需求?对买者(需求方)征收的税才会直接影响需求,该书也有一幅图:
总之,关税的征收对象是国内市场上的“卖家”,而不是“买家”,直接影响的只能是供给而不是需求。
命题者的解析认为,关税降低先影响价格,价格再影响需求。命题者的观点是与教材的基本原理不符的,教材明确告诉我们,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需求来实现的。而不是命题这认为的先影响价格,价格再影响需求。前段时间美国的一轮货轮停泊在中国内海不靠岸的事件,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美国的货轮装满大豆,没能在中国加征关税前在中国港口卸货,很明显这笔关税是向进口这批大豆的进口商征收,不管他靠岸后什么价格出售,他都要先交关税。由于我国市场上不仅有美国的大豆,还有本国的和其他国家(如巴西)的,因此他靠岸后也不能提高价格,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停泊在港口,期待我国关税政策的改变。
简单地说,关税下调后,进口商(国内市场上进口产品的“供给方”、“卖者”会增加进口,而不是消费者(国内市场的 “需求方”、“买方”)愿意多买了。
美国货轮事件也充分说明,进口关税直接影响的是国内市场上进口产品的“供给方”,而不是有些老师想象的“加征关税→价格提高→需求减少”,或者“关税下降→价格提高→需求减少”。
命题者解析后面附有一个【拓展】说明第一次笔者分析该题时的猜测是正确的,命题者就是认为关税对需求的影响是“点移动”——先影响价格再影响需求,可见命题者并没有理解教材中“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商品的供求来实现”的这句话。(截图如下)
最后说一下“销量”一词,命题者认为“销量”就是需求量。笔者认为有些欠妥,“销”的主体是卖方,因此,所表示的应该是“销售量”,经济学习惯用“购买量”来表示“买方”购买的数量。笔者翻阅了几本经济学著作,没有见过把“需求量”说成“销量”的。如果命题者不使用“销量”而是使用“需求量”,该题排除B就很简单了,试题也就是一道好试题了!
笔者与中心组没有任何个人恩怨,之所以多次撰文分析该题,是因为“关税提高——直接引起价格提高——需求减少”或者“关税降低-----直接引起价格下降——需求增加”,这种与经济实际不符的逻辑很普遍,很多教师就是这样传授给学生的,因此笔者认为澄清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当然,本文表达的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