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的正确解读

标签:
孙氏常识 |
分类: 经济学纠错 |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的正确解读
——从一条博文评论说起
河北省清河中学
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是2013教材修改进入教材的,部分教师受阅读能力的限制,未能准确理解这个知识,闹出了不少笑话,如这位朋友认为,“鸡蛋是产品,蛋鸡是生产要素”,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教材对这个知识的全部文字如下: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这段文字本不是什么高深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举出合适的例子。对于生产鸡蛋的养殖场来说,生产要素不是“蛋鸡”,而主要是各种饲料,假定养鸡的饲料可以是玉米,也可以是高粱等等,当玉米的价格上涨时,养殖场会考虑用高粱替代,反之亦然。
个人推测,不但这位发评论的朋友没有正确理解教材这段文字,邢台市期末试卷的命题者也曲解了教材的这段文字。
个人看法,请批评指正!
原博文如下:
邢台市高一期末测试卷第4、5题值得商榷
清河中学
2015-2016学年上学期邢台市高一期末测试卷第4、5题如下:
【试题分析】
(一)第4题无答案:
“随着鸡蛋价格的持续低迷,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不断下降”,是价格影响生产的体现,只能说明题枝②“价格变动调节产量”,而不能“说明”其他任何一个题枝。鸡蛋价格的持续低迷导致“产蛋鸡存栏下降”属于“价格变动影响生产”而不是影响“生活”,排除①;“产蛋鸡存栏量下降”没有涉及生产要素的的调整,排除③;题干主旨是价格影响生产,没有涉及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排斥④。
不知道命题者制定的答案是什么,从考场上考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生选择了C.②③,这个答案应该是不能成立的,属于对“调节生产要素”的曲解。
如何正确理解“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笔者以为存在两种情况,可以用两个例子来说明:
(1)豆饼与玉米是两种可以替代的鸡饲料,如果豆饼的价格上涨,养鸡场就有可能减少豆饼的使用而增加玉米的使用。(这里的豆饼与玉米是两种生产要素)
(2)饭店的“蛋吵西红柿”,当夏天西红柿价格便宜时,饭店里的“蛋吵西红柿”中西红柿多鸡蛋少;当冬天少多鸡蛋多。(这里的鸡蛋与西红柿是两种生产要素)
这两个例子应该可以说明题枝③与题干主旨无关了吧?如果笔者的分析成立,应该可以说明该题是没有答案的。
(二)第5题无答案
在该题中,题干的文字说的非常清楚“鸡蛋需求相对较为平淡”,经济学上没有“平淡”一次,在现代汉语中,“平淡”应该指的是“没有曲折”(见《现代汉语词典》),“需求相对较为平淡”的字面意思应该是“需求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并不包含“需求减少”的意思,据此可以直接排除①“当商品需求逐渐减少时,价格会逐渐下跌”;“鸡蛋产量稳步增长”是鸡蛋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题枝②符合题意;价值决定价格而不是价格决定价值,“当商品价格不断降低时,价值量会相应下降”颠倒了二者关系,排除③;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替代品问题,排除④。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该题只有题枝②可选,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目前还没有见到命题者制定的答案,笔者以为,命题者的答案应该是A①②,如果笔者的猜测不错的话,那就是命题者对“平淡”一词的理解出偏的结果——命题者把“鸡蛋需求相对较为平淡”理解为“需求减少”。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经济学上没有“平淡”一词,因此不可能存在
其实,该题的题干本是一个比较好的材料,如果根据“蛋鸡的饲料成本进一步下降”设计一个题枝“商品的价格会随着价值的虽小而下降”,用这个题枝考查“价值决定价格”,原来的题枝②考查“供求影响价格”,就是一道比较好的试题了。
个人看法,供教研员老师及广大同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