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命题者没能绘制出正确的“丰产不丰收”图像

标签:
图像题纠错 |
分类: 高考政治试题打假与教材打假 |
新课标命题者没能绘制出正确的“丰产不丰收”图像
孙恒振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12题如下:
2012年,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图5的①②③④中,能够反映这种“丰产不丰收”经济现象的是(
答案:B②
【试题分析】②图像能够显示“增产不增收”吗?我们在图②中标示出移动前后的价格P和P1,移动前后的均衡量(供给量与需求量)Q和Q1(见下图(一)):
如果“增产不增收”,则P1与Q1 的乘积小于或等于P与Q的乘积(P1Q1≤PQ),可是任何人从这幅图上也不会找到P1Q1≤PQ的依据。
假定图中的价格从1元/千克下降至0.8元/千克,销售量从1万千克增加到1.5万千克,种植土豆的农民是否“增产不增收”呢?
P1Q1=0.8×1.5=1.2(万元),PQ=1×1=(1万元) 即P1Q1>PQ,说明“农民增产增收”0.2万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笔者以为根源在于命题者绘制的图像有问题,题干中文字是“土豆产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即供给增加,市场需求不变或者增加幅度小于供给增加的幅度,我们先用图来表示第一种情况:供给增加、需求不变(图二)
在这幅图中,价格下降(P>
P1)但是需求没有增加,均衡量不变(
用数据分析:假定图(二)中的P为1元/千克,P1为0.8元/千克,销售量为1万千克,则P1Q1=0.8万元,PQ=1万元,故P1Q1<PQ,即“增产不增收”。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种情况,土豆增产,但是市场需求增加的幅度不大,小于产量增加的幅度(图(三)):
在图(三)中,由于需求增加的幅度小于供给增加的幅度,导致价格下降的比例大于均衡量(成交量)增加的比例,故P1Q1<PQ,即增产不增收。
数据分析:假定图(三)中的P为1元/千克,P1为0.8元/千克,去年销售量为1万千克,今年销售量1.1万千克,则P1Q1=0.8×1.1=0.88万元,PQ=1万元,故P1Q1<PQ,即“增产不增收”减少0.12万元的收入。
可见,“增产不增收”是有条件的:要么增产后价格下降需求(销售量)不变;要么增产后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需求(销售量)增加的幅度。上面笔者绘制的图(二)、图(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增产不增收”的图像。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只是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动的普通图像,与“增产不增收”现象无关。
总之,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12题答案所选择的图像,只是一幅供给增加引起价格下降的普通均衡图像,与“增产不增收”的经济现象不符。如果该题的答案成立,就意味着“增产不增收”是所有商品生产中的普遍现象,而不是农产品这类需求弹性较小的特殊商品生产中特有的经济现象。
类似的不严谨图像还出现在2010年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中,(该答案的发布者无从得知,链接是(http://wenku.baidu.com/view/f650cd4669eae009581bec5b
二、简答题
1、请结合图形分析“谷贱伤农”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因。
谷贱伤农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