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标命题者没能绘制出正确的“丰产不丰收”图像

(2014-08-10 12:20:43)
标签:

图像题纠错

分类: 高考政治试题打假与教材打假

新课标命题者没能绘制出正确的“丰产不丰收”图像

孙恒振

     小文《均衡图像进入高考的不可行性分析》的的面世可谓一波三折,《教学月刊》的编辑老师答应采用可是一个月后又告知“没能通过终审”,还好《湖北招生考试》答应8月采用,关于2013江苏高考图像题错误的分析是该文的一例,本篇也是该文中的一例,是用来证明“连命题组的专家都不懂的理论进入高考是不可行的”:

2013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12题如下:

2012年,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图5的①②③④中,能够反映这种“丰产不丰收”经济现象的是( 

新课标命题者没能绘制出正确的“丰产不丰收”图像

A.
         B.           C.          D.

答案:B

【试题分析】②图像能够显示“增产不增收”吗?我们在图②中标示出移动前后的价格PP1,移动前后的均衡量(供给量与需求量)QQ1(见下图(一)):

 

 新课标命题者没能绘制出正确的“丰产不丰收”图像

如果“增产不增收”,则P1Q1 的乘积小于或等于PQ的乘积(P1Q1PQ,可是任何人从这幅图上也不会找到P1Q1PQ的依据。

假定图中的价格从1/千克下降至0.8/千克,销售量从1万千克增加到1.5万千克,种植土豆的农民是否“增产不增收”呢?

P1Q10.8×1.51.2(万元),PQ1×1=(1万元) P1Q1PQ,说明“农民增产增收”0.2万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笔者以为根源在于命题者绘制的图像有问题,题干中文字是“土豆产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即供给增加,市场需求不变或者增加幅度小于供给增加的幅度,我们先用图来表示第一种情况:供给增加、需求不变(图二)

 

 新课标命题者没能绘制出正确的“丰产不丰收”图像

在这幅图中,价格下降(P P1)但是需求没有增加,均衡量不变(       QQ1),故P1Q1PQ,即增产不增收。

用数据分析:假定图(二)中的P1/千克,P10.8/千克,销售量为1万千克,则P1Q10.8万元,PQ1万元,故P1Q1PQ,即“增产不增收”。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种情况,土豆增产,但是市场需求增加的幅度不大,小于产量增加的幅度(图(三)):

 

新课标命题者没能绘制出正确的“丰产不丰收”图像

在图(三)中,由于需求增加的幅度小于供给增加的幅度,导致价格下降的比例大于均衡量(成交量)增加的比例,故
P1Q1PQ,即增产不增收。

数据分析:假定图(三)中的P1/千克,P10.8/千克,去年销售量为1万千克,今年销售量1.1万千克,则P1Q10.8×1.10.88万元,PQ1万元,故P1Q1PQ,即“增产不增收”减少0.12万元的收入。

可见,“增产不增收”是有条件的:要么增产后价格下降需求(销售量)不变;要么增产后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需求(销售量)增加的幅度。上面笔者绘制的图(二)、图(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增产不增收”的图像。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只是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动的普通图像,与“增产不增收”现象无关。

总之,2013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12题答案所选择的图像,只是一幅供给增加引起价格下降的普通均衡图像,与“增产不增收”的经济现象不符。如果该题的答案成立,就意味着“增产不增收”是所有商品生产中的普遍现象,而不是农产品这类需求弹性较小的特殊商品生产中特有的经济现象。

 

类似的不严谨图像还出现在2010年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中,(该答案的发布者无从得知,链接是http://wenku.baidu.com/view/f650cd4669eae009581bec5b.html?from=rec&pos=2&type=fakeImg):

二、简答题 

1、请结合图形分析“谷贱伤农”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因。 谷贱伤农概述 :  “谷贱伤农”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   

谷贱伤农的原理 

  谷贱伤农是一种流传已久的说法,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现象实际上可用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作为谷物的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如图所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比较陡峭(遗憾的是,该答案的提供者,画的需求曲线并不陡峭,导致该图也很难看出“伤农”---笔者注)。当农业丰收时,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S1的位置,在缺乏需求弹性条件下,农产品价格会大幅度下降,即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农民的总收入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矩形OP0E0Q0OP1E1Q1的面积之差。相反,在歉收的年份,农产品的减少会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使农民的总收入增加。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由于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绝大多数国家重视本国粮食生产,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国家,采取了各种为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的干预粮食市场的支农政策。美国就是这样,但总的说来,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费用很高,要维持粮价,政府就要按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上卖不掉的粮食,为此纳税人要支付相当大的粮食库存费用。二是由于对农民的补贴是按产量来进行的,结果大农场主得到的补贴最多,但他们并不是农村中的穷人,而真正需要补贴的小农场主因产量低反而得到的补贴少。最严重的是,减缓了农业生产的调整,使得投入到农业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及时按价格信号转移到其他部门。

新课标命题者没能绘制出正确的“丰产不丰收”图像

下面是笔者画的图,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结合该答案的文字看看哪一个能够显示谷贱伤农:

新课标命题者没能绘制出正确的“丰产不丰收”图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