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学习是不是实践的再回复
(2014-02-12 09:28:13)
标签:
实践活动的界定教育 |
对学生学习是不是实践的再回复
孙恒振
昨晚文综一群又对“教师讲课是不是实践”的问题进行了讨论,10点之前基本达成共识,认可笔者“教师讲课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的表述,此后又有群友提出“学习是不是实践”的问题。我做了简单答复:
学生学习是学习实践;并做了两个类比:①学习过程就是把观念的存在(想学习,比如想写字)变为现实的存在(学习了,写在纸上),②学习中的写字----原来纸上没有字----学生写上了----改变了客观世界(由没有到有的物质性活动)。
由于网络不好下线早,此后的讨论没能参见,今天早晨在聊天记录中,发现有几个群友提出的质疑有必要答复:
(1)“教师讲课改造的是学生的主观世界。”
答:教师讲课改变的是学生(实践的对象),学生是客观世界中的个体,是客观存在的。(2)“现在很多资料确实不认为学生学习不属于实践活动。”
答:这个问题提得好!正是很多人认为学习不属于实践活动,我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对,我才两次撰文分析这个问题,如果大家都与我的观点一致,我就没必要分析了。
(3)对于我的类比“写字—写在纸上”,有群友提出:“比如设计图纸,也是写在纸上,不是实践啊”。
答:这个问题上一篇文字里回答过了:工程师设计大楼的图纸,是工程师的实践活动,建筑工人砌砖是建筑工人的实践活动,只是主体不同而已。
“写在纸上”就不是实践?那我们讲课写在黑板上是不是呢?
作家的书稿写在纸上、电脑上都是实践:创作实践。
(4)“安利给人洗脑,改变的也是他们的主观世界,这个行为是实践吗?”
答;是,是安利工作人员的销售实践的一部分。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讨论的内容,把此前发布的两篇文字附后)
之一:
再论实践概念的神圣化
孙恒振
1月初曾经就群里讨论关于实践的问题,在撰写《对哲学教学中两个概念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教学中普遍存在对“实践”概念神圣化(原文称之为“神秘化”)的倾向,1月末(31日,农历正月初一),群里又有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今晚从聊天记录中复制出来,对群中的讨论作一个简单的答复。
(一)对几个问题的回答
(1)教师讲课为什么是实践?
教师讲课是教师教学实践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根据实践含义的两层基本含义来分析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是以人(教师)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学生、教材、教学工具等)为对象的物质性(非意识性)活动;(二)是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怎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变成现实的存在(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了学生)。因此是符合实践的含义的。
教师讲课习惯称之为:教学实践。如何讲好课的认识就是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获得的。
(2)学生的学习是不是实践?
答:是。
仍以实践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进行分析:(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是人(学生自身),对象也是客观事物(知识、技能、教材、发声工具、书写工具、实验工具)为对象的物质性(读、写等都不是意识性的)活动;(二)是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比如,我想读、想写)变成现实的存在(读出来、写在纸上)。故此是符合实践的含义的。
学生学习习惯称之为:学习实践。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的认识)就是在这个实践中获得的。
(3)打球是不是实践?
答;是。
(分析略)
打球是运动实践。怎么打好球的认识(经验)就是在打球的实践中总结的。
(4)表演是实践吗?
是,演出实践。如何提高表演的水平的认识就是在表演中总结出来的。
(5)辩论赛是吗?
是。口语运用的实践。通过这一实践,可以取得如何成功战胜对手的认识。
辩论的内容是客观的,发言的工具(口腔等发音器官、麦克风)也是物质的,辩论的对象(对手)也是也具有客观性。
是。属于变革社会的实践。普查工作人员把零散的人口数据搜集整理分析,通过这个实践能够获得人口状况的认识。
(二)对一道试题的分析
群里的老师提供了一道试题如下:
(湖南省岳阳市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政治)
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②教师给学生讲课
A、①②③
原答案:A
根据前面的分析,笔者以为,①②③④⑤都可以当选。
此外,最近还有位群友提出:工程师设计大楼图纸是不是实践?当时有群友回答“不是,建筑工人建大楼才是实践”。我的回答是:工程师设计大楼是实践,是工程师的设计实践;建筑工人建大楼是建筑工人的实践,二者主体不同”。
附:2014年1月初笔者的博文
对哲学教学中两个概念的思考
2014年1月2日, “思想政治课教学讨论1群”先后讨论了两个与哲学概念有关的问题,现在谈谈笔者的看法。
之一: “哲理”的宽泛化
一位老师提供了如下试题:
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这一观点蕴含的哲理有(
①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
A.①④
群里的老师注意力放在答案上了,并没有注意到该题的4个题枝中的2个根本不是“哲理”,是不符合设问要求的。①③虽然是“哲理”但③材料没体现,因此此题是没有答案的。
什么是哲理?我们所说的哲理就是“哲学道理”,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该题设计的“哲理”为例,“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是世界观,“属于抓住主要矛盾”是方法论,这些都属于“哲理”。而“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这既不是原理也不是方法论,而是在解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个方法论中的两句话,是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哲理”的,因此笔者认为这跟本就不是什么“哲理”,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
网上搜索,该题是“杭州市重点高中2012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政治(19)的第28
题答案是C
该题枝中的②④不是“哲理”,不知大家是否认可。
“哲理”的宽泛化在教学中是很普遍的,如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写景的诗句“反映什么哲理”,比如“残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反映了什么哲理。
之二: “实践”的神秘化
昨晚,山西的李老师求教于胡大师(20:23:14):“胡老师好:
笔者以为,之所以对这类问题有不同观点,与普遍存在的把“实践”神秘化有关。
什么是实践?教材的含义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教材还有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一,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
从实践的含义、特征不难看出,人类的主观活动之外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属于实践的范畴的。比如,吃饭也是实践活动,因为它首先是有意识、有目的(享受美味、获取能量),同事也改造了客观世界(把食物从身体之外送入身体之内),更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今天的中国人吃肯德基,几十年前的中国人是做不到的),完全具备实践的基本特征。
再如李老师说的“写文章”,如果是用笔,则是把墨水写在纸上;如果是用电脑则是写在储存设备上,都是一种实践活动。
“实践”概念的神秘化与曲解“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有关。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基本的实践活动分为三类,即: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毛泽东说的是“三种基本实践活动”,而并没有说全部实践活动只有这这三种形式,其实,实践的形式是很多的,我们常说的“生活实践”(衣食住行),“学习实践”(学生的学习)“工作实践”“艺术实践”等等,都是实践的形式。
总之,笔者认为:吃饭、写文章等都是实践活动。
下面是2014年1月2日晚“思政教学讨论1群”的部分聊天记录:
李(20:23:14):“胡老师好:
胡( 20:24:43):“认识”
( 20:24:52)“实践经验总结”
陈( 20:29:32):如果写文章不是实践活动,那对如何写好文章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
江西赖老师( 20:29:46):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胡老师(20:30:10):写好文章的认识是从教育实践中来的
陈(20:30:14):如果写文章不是实践活动,那对如何写好文章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搞清楚吧。
(20:30:23):教育实践?未必
胡( 20:30:30):教师做实验是实践,写文章则不是
( 20:30:47):实践是要改造客观世界
陈( 20:31:00):一个人可以自己在家多写多练。
( 20:31:09):写作确实改造了客观世界。
( 20:31:26):写作也是一种主观的外化活动。
李( 20:31:5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体现什么哲理?
陈(20:32:07):写作,画画都一样。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来提高对写作技巧的熟练掌握。
薛(20:32:28):那学生做题呢
陈(20:33:43):有一句话,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
李(20:36:06):我觉得是在记录自己的思想。所以是认识。
陈(20:36:38):如果记录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也改造者客观世界,或者必须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才能记录自己的思想。
( 20:36:43):那这种活动就是实践。
李( 20:39:30):人的思想只能用语言来表达、用文字来纪录。
陈( 20:44:37):人们的思想必须用物质的东西才能记录和传播。
(20:45:11):离开物质的载体,任何语言文字思想都无法表达和留存。
李(21:36:35):依靠老师、从题目里能看到画画是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