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题的错误不仅仅是混淆点与线的移动【将“供求曲线图”赶出高考系列(二)】

标签:
将供求曲线赶出高考图像题 |
分类: 模拟题纠错 |
【将“供求曲线图”赶出高考系列(二)】
图像题的错误不仅仅是混淆点与线的移动
——广东省六校的政治教师同样不熟悉“均衡理论”
孙恒振
2013年广东文综试卷的图像题(本文专指供求曲线图像题)受到普遍质疑,胡兴松老师指出命题者混淆“线移动”与“点移动”的错误后,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区分点移动与线移动,图像题很容易解答了(大意,来自群中发言)”,殊不知图像题的错误要复杂的多,现在以广东省六校(惠州一中、广州二中、中山纪中、珠海一中、深圳实验、东莞中学)2013年的模拟试题为例,说明这并非危言耸听。
广东六校广东省六校惠州一中、广州二中、中山纪中、珠海一中、深圳实验、东莞中学模拟考试(5月18日)文综试卷第24题如下:
24.右图反映的是供给与需求同时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图中横轴为供求量Q,纵轴为价格P,
答案:A①④
该题存在的问题是:
首先,题干与答案自相矛盾。
题干文字说的很清楚,图像“反映的是供给与需求同时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而命题者的答案①却是需求增加引起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不信任过度依赖洋奶粉,导致洋奶粉频频提价”,即洋奶粉的需求增加引起的价格上涨。答案④是供给减少引起的价格上涨:“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由于产量少,价格远高于其他同类产品”。
也就是说,两个答案都不具备“供给与需求同时变动”这一条件,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其次,需求增加引起的价格上涨与供给减少引起的价格上涨不是一回事。
根据该题的答案,洋奶粉的需求曲线与大闸蟹的供给曲线不但相交了,而且交点就是二者新的均衡价格,可谓“风马牛也相及”!
图(a)显示的是需求增加D→D1,引起的均衡点的变化。图像显示需求曲线沿着供给曲线平行移动与供给曲线的新交点就是新的均衡点即新的均衡价格。(此图来自邵金菊主编《微观经济学》第30页)
供给减少引起价格上涨的图像则是下面的图像
图(b)显示的是供给减少S→S1,引起的价格升高。图像显示供给曲线沿着需求曲线平行移动与需求曲线的新交点就是新的均衡点,即新的均衡价格。
对比上述两种不同的因素引起的价格上涨可以看出,需求增加引起的价格上涨,新均衡点在原均衡点的右上方,而供给减少引起的价格上涨,新的均衡点在原均衡点的左上方,二者是不可能一致的。总之,需求增加引起的价格上涨与供给减少引起的价格上涨不是一回事,上面的广州六校试题把二者当成了同一类的变化,是与“均衡理论”不符的。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请看下面笔者绘制的图像。
(请对照该图)洋奶粉的需求减少(D→D1)时,洋奶粉的供给曲线(S)是不动的,交点在原均衡点(E0)的右上方(E1)。当大闸蟹的供给减少(S→S1)时,大闸蟹的需求曲线(D)是不变的,交点在原均衡点(E0)的左上方(E2)。
从图像还可以看出,需求增加引起的均衡点的变化,新均衡点的供给与需求都会较之之前有所增加(Q1>Q0),即均衡量增加;而供给减少引起的均衡点的变化,新均衡点的供给与需求都比变化前减少(Q2<Q0)即均衡量减少。需求增加引起均衡量增加、供给减少引起均衡量减少,而不是命题者绘制的图像中的均衡点的供给与需求都与原来一致(Q3=Q0),广东六校试卷第24题的图像最大的失误是让洋奶粉的需求曲线移动后与大闸蟹的供给曲线移动后相交于E3,并作为二者共同的新均衡点。
广东六校广东省六校惠州一中、广州二中、中山纪中、珠海一中、深圳实验、东莞中学在广东省都是有较高声誉的学校,这类学校的教师尚且对“均衡理论”不熟悉,其他学校呢?
该试题自2013年5月18日面试以来,至今没见到任何一位教师对该题提出质疑,是不是也可以说明均衡理论不适合出现在高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