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说法是荒谬的

(2013-01-25 19:13:40)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考政治试题打假与教材打假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孙恒振

《文化生活》教材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共设置了三目,分别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很多的教辅资料都把这三目的内容概括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这种提法已被绝大多数师生所接受。笔者认为,这种概括不但与教材编写者的本意不符,也是不科学的。这种提法容易误导学生,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教材。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说法与教材原意不符,是对教材的曲解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框的三目旨在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三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教材编写者的本意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是让学生来认识中华文化的三个特点,而“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说法是在告诉学生,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三个特点。

其次,“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提法与教材三目的标题明显不符。

第一目的标题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包含的两层意思是中华文化自成一家且领先世界,旨在突出中华文化的“精深”,而“独特性”只能表现“自成一家”,却无法表现中华文化之“精深”。

第二目标题“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是为了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文化有自己的区域特征,使得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博大”,这里的“博大”是相对于国土面积小或者各地区域特征没有明显差别的国家而言的。而“区域性”的本义是中华文化由于所处的区域不同于他国而具有自己的特征,与中华文化的“博大”根本不搭界。

   第三目标题“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与第二目一样,也是在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中华文化的内容也就异常丰富——“博大”,与第二目不同的是,这里强调的“博大”是相对于有些国家是单一民族的国家而言的。而“民族性”的本义是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色,也不能正确表现出中华文化“博大”这层含义。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说法本身是不科学的

什么是“独特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独有的,特别的”。相对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而言,不但中华文化是独特的,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独特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指各国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独特性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特征,而不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特别的”个性。

同样,“区域性”、“民族性”也不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的特征,因为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与所处区域的地理环境有关,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而具备自己的特色。因此,“区域性”、“民族性”是所有国家文化的都具有的特点,而不是中华文化的独具的特征。

《课程标准》、配套《教师用书》没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提法

无论是在《课程标准》还是在教材的配套《教师用书》中,都找不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文字,而在笔者所能查阅的几十种教辅资料中,多数都采用了这一提法,在网上的所有教学网站中(搜索“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都采用了这一提法。

见于此提法影响之广,笔者认为有必要尽快纠正这一错误,防止该错误的进一步蔓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