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国债与存款的风险对比(广东25题选B的理由)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考 |
国债与储蓄的投资风险对比
——对2012年广东卷第25题的质疑
孙恒振
2012年广东文综试卷第25题是一道图像题,新颖的图像形式是该题的一个亮点,该题考查学生对股票、国债与储蓄的知识,三者的收益大小的对比是没有异议的,笔者对该题的答案显示出的国债的风险低于储蓄的观点不敢苟同,在此提出与命题者商榷。
2021年广东文综卷第25题原题如下:
以下是三种投资方式的风险-收益比较示意图,不考虑其它因素,表达合理的是(A)

按照命题者的答案(A),投资国债的风险要低于储蓄,事实上是这样吗?
(一)国债的风险一定低于储蓄吗?
什么是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对于国债和储蓄这两种投资方式而言,主要面对的是购买力风险、变现风险等。
首先,对于购买力风险而言,国债与储蓄的风险是基本相当的。国债的利息高于储蓄,无论通胀率大小国债的实际收益都要大于储蓄。但是,账面收益的损失国债略大于储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之差),例如:假定通胀率为5%,1万元一年期国债年利率3.85%,账面收益385元,到期的实际购买力为(10000+385)÷(1+5%)≈9890.48(元),通胀损失10385—9890.48=494.52(元);1万元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率3.5%,到期实际购买力,(10000+350)÷(1+5%)≈9857.14(元),通胀损失10350—9857=492.86(元)。
其次,对于变现风险来说,国债作为一种安全性高的投资品种,变现能力差也是很致命的缺陷。个人在投资国债时,不同的国债面临的变现风险是不一样的:
第一类,投资不能流通的国债,主要是凭证式国债和电子式储蓄国债,这类投资者主要会面临提前兑取风险。以第三期凭证式国债举例,投资者提前支取首先要按兑取本金的1‰收取手续费,如果投资者在持有不满 1年的情况下,提前兑取国债,计息利率仅为0.5%(等同活期存款利率);在持有1年以上2年以下的情况下,提前兑取国债,计息利率仅为3.15%(银行 1年期存款利率3.5%);在持有2年以上3年以下的情况下,提前兑取国债,计息利率仅为4.14%(银行2年期存款利率4.4%)。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很容易发现,如果投资者不能将国债持有到期,那么最终兑取后的收益不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这与定期储蓄提前支取的风险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二类,投资可以上市流通的国债,主要是记账式国债,这类投资者会面临二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记账式国债发行后上市,投资者如果想要兑取,只能通过二级市场卖出。但二级市场的国债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有时价格可能会低于国债实际价值,此时卖出,投资者会面临亏损。在二级市场上,每天的牌价都在波动之中,对投资者来说高价买进低价卖出也是很正常的。
由此可见,投资者变现就要面临收益的损失,这就是国债的风险所在。尤其对于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记账式国债的投资者来说,其变现的风险就远远大于储蓄了,无论哪一种储蓄,即便是提前支取本金加利息都不会少于本金。也就是说,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的投资风险高于储蓄。
(二)债券风险低于储蓄不符合市场规律
如果2012年广东文综第25题的答案成立,就意味着投资国债的收益大于储蓄而风险却低于储蓄。这是明显违背市场规律的,任何投资方式都是收益与风险同在的,收益大的投资面临的风险一定高,而风险低的投资收益也一定低。如果债券的投资风险低于储蓄而收益高于储蓄,就意味着储蓄这种投资方式自动退出投资市场。
或许有人认为,很多人虽然想投资国债,是因为不能买到国债才去储蓄的,事实上这个理由不能成立,投资者购买凭证式国债和电子式储蓄国债受发行时间和发行数量的限制,但记账式国债在证券市场上从来不曾出现过“缺货”,只要你出的价格合适,记账式国债是不难买到的。正是由于记账式国债的风险太高,而购买凭证式国债和电子式储蓄国债受发行时间和发行数量的限制,投资者才会选择了储蓄。
(三)结论
记账式国债的风险远远高于储蓄,目前也没有任何经济学理论中有国债风险低于储蓄的观点,命题者是如何得出国债的风险一定低于储蓄的呢?
笔者以为,命题者的观点与教材的一句表述有关:“由于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经济生活》教材第50 页)。如果仅仅根据这个说法就断定国债的风险低于储蓄,理论上是不严密的。教材的表述是相对于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而言的,风险小也是相对于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而言的。固然中央政府的“信誉高于”银行,但以此作为国债的风险低于储蓄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国债与储蓄的风险差异并不是完全由“信誉”的差异决定的。
(下面是第一次发布时的原文)
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第25题涉及国债与储蓄的风险大小对比,不少人认为国债是“金边债券”。由国家财政担保,风险最低(低于储蓄)。其实这是对“风险”的曲解,下面是有关国债风险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类,投资不能流通的国债,主要是凭证式国债和电子式储蓄国债,这类投资者主要会面临提前兑取风险。以第三期凭证式国债举例,如果投资者在持有不满
1年的情况下,提前兑取国债,计息利率仅为0.5%(等同活期存款利率);在持有1年以上2年以下的情况下,提前兑取国债,计息利率仅为3.15%(银行
1年期存款利率3.5%);在持有2年以上3年以下的情况下,提前兑取国债,计息利率仅为4.14%(银行2年期存款利率4.4%);在持有3年以上4年以下的情况下,提前兑取国债,计息利率为5.58%(银行3年期存款利率5%);在持有4年以上5年以下的情况下,提前兑取国债,计息利率为5.85%
(银行5年期存款利率5.5%)。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很容易发现,如果投资者不能将国债持有到期,那么最终兑取后的收益不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第二类,投资可以上市流通的国债,主要是记账式国债,这类投资者会面临二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记账式国债发行后上市,投资者如果想要兑取,只能通过二级市场卖出。但二级市场的国债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有时价格可能会低于国债实际价值,此时卖出,投资者会面临亏损。
国债作为一种安全性极高的投资品种,有着其他投资工具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变现能力差也是很致命的缺陷。投资者变现就要面临收益的损失,这就是国债的风险所在。
由此笔者认为,广东第25题的答案是B
25.
以下是三种投资方式的风险-收益比较示意图,不考虑其它因素,表达合理的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