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高中政治学科训练题中出现了不少计算存款实际收益或者实际购买力的试题,笔者发现,目前不少教师对此类问题的理解有偏差,特赚此文。请看下面的试题:
某人有存款20000元,一年期定期年利率是4%,这一年CPI平均上涨6%,一年后,这个人的20000元的实际购买力是多少?
关于此题,教辅资料中或者其他模拟试题中存在不同的答案,分别是1962元和1960元,解答过程分别是:
解法一:
20000(1+4%)÷(1+6%)≈19622(元)
解法二:
20000(1+4%-6%)=19600(元)
哪一个是正确的呢?解法一是正确的。解法二的错误在于存款的利息的贬值后的那部分没有计算进去,即利息中扣除cpi上涨因素后的那一部分没有计入实际购买力之中,从数学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公式中,利息没有与通胀率发生关系,可是利息也贬值了,怎么会没有关系呢?从数学角度应该能够看的出来这个公式存在问题)。
群里曾讨论过此类题目,坚持解法二的老师的理由是:网上有这个公式。
我搜索了一下,果然网上有解法二的公式,但是坚持这个公式的老师忽视了网上是这样表述的:实际收益大致可以这样计算。既然是“大致”,就是说不是精确的计算,因此解法一才是正确的。
好一个“大致”,误导了多少人,看看教辅中、模拟题中的答案,有多少的结果是按这个“大致”的公式计算出来的!!!
网上的实际收益率公式:利息率-膨胀率,如果按公式计算结果是-2%;实际(精确计算,而不是大致计算)是多少呢?
题中的账面收益为800元,本金加利息共20800元,CPI上涨6%,20800÷(1+6%)=19622(元),即一年后的20800只相当于一年前的19622元的购买力,即实际收益19622-20000=-378(元),实际收益率为-378÷20000=-1.89%。,而按照公式是20000(4%-6%)=-400(元),-400÷2000=-2%,实际收益与精确的计算结果有12元之差、实际收益率有-0.11%之差。
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相差0.11%,这就是“大致”计算与精确计算的差异。
正确(精确计算)公式:实际收益=本金(1+名义收益率)÷(1+通胀率)-本金
注意:这里的收益是按照货币存入时的币值计算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