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许渊冲杨振宁翁帆苏轼文化 |
分类: 人生感悟 |
“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本书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著回忆录《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的续篇。其中,对于他的同学杨振宁先生以及作者的英文、法文翻译工作,书里面也做了专题记叙。
在谈到杨先生与他新夫人翁帆的婚姻时,原来也是他们老同学所主张的。老人家们认为,像杨先生“这样有成就的科学家,应该算是没有年龄的人,最好能续弦。”
一句“没有年龄的人”,使我大长见识。这与我们世俗的看法完全不同,很有启发,现把有关内容摘录于后,供大家一阅。
2004年,振宁落叶归根,定居清华,约了我和照君去他的新居。我看60年前的老人见面不易,就约他和几个老同学来北京大学午餐。
我们几个老同学聚会,都有夫人陪同,只有振宁一个人孤零零的。大家觉得像他这样有成就的科学家,应该算是没有年龄的人,最好能够续弦,才好安度晚年。果然,不久得到他的电话,说有个年轻人要研究我的翻译理论,但是我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是他的新夫人翁帆。得到喜讯之后,照君立刻给他打电话表示祝贺,并谈到法国大作家雨果和大画家毕加索80多岁还和18岁的少女相恋的事,振宁说他和毕加索不一样,毕加索是多次离婚又多次结婚的。他又谈到美国有个八十几岁的诗人娶了二十几岁的女学生,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振宁打算婚后扬帆远航去度蜜月。我就送了他们一首诗:
2005年
读了翁帆的论文,我觉得她的中心思想是:从微观上看来,创译似乎不够忠实;但从宏观来看,创译却是传情达意的。
翁帆和陈寒(另一位研究生)的鉴赏力很高。如果外文表达力也一样强,那就可以使中国的翻译维持世界一流的水平。《傅雷论艺札记》中说:“艺术乃感情与理智之高度结合,对事物必有敏锐之感觉与反应,具备了这种条件,方能有鉴赏;至若创造,则尚须有深湛的基本功,独到的表达力。”从翁帆和陈寒的论文看来,她们的感觉和反应都很敏锐。如何提高外文的表达力呢?
最近在香港报上看到杨振宁和翁帆新婚的喜讯时,还看到一个故事说:北宋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少女为妾,其友苏轼等去拜访他,问这位老前辈得此美眷作何感想,张先随口说:
我年八十卿十八,
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
只隔中间一花甲。
幽默的苏东坡当即和了一首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我先把这两首诗的原文给了翁帆和陈寒,要她们自己译成英文或法文,然后再对照我的译文,加以修改,这样也许可以得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效果吧。
我在翁帆和陈寒的论文中似乎看到了“中国世纪”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