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树梨花压海棠” ——读《续忆逝水年华》摘记

(2008-04-08 23:21:48)
标签:

许渊冲

杨振宁

翁帆

苏轼

文化

分类: 人生感悟

“一树梨花压海棠”

                                                              ——读《续忆逝水年华》摘记 

 

“一树梨花压海棠” <wbr>——读《续忆逝水年华》摘记这本书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著回忆录《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的续篇。其中,对于他的同学杨振宁先生以及作者的英文、法文翻译工作,书里面也做了专题记叙。

在谈到杨先生与他新夫人翁帆的婚姻时,原来也是他们老同学所主张的。老人家们认为,像杨先生“这样有成就的科学家,应该算是没有年龄的人,最好能续弦。”

一句“没有年龄的人”,使我大长见识。这与我们世俗的看法完全不同,很有启发,现把有关内容摘录于后,供大家一阅。

 

 

2004年,振宁落叶归根,定居清华,约了我和照君去他的新居。我看60年前的老人见面不易,就约他和几个老同学来北京大学午餐。  

我们几个老同学聚会,都有夫人陪同,只有振宁一个人孤零零的。大家觉得像他这样有成就的科学家,应该算是没有年龄的人,最好能够续弦,才好安度晚年。果然,不久得到他的电话,说有个年轻人要研究我的翻译理论,但是我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是他的新夫人翁帆。得到喜讯之后,照君立刻给他打电话表示祝贺,并谈到法国大作家雨果和大画家毕加索80多岁还和18岁的少女相恋的事,振宁说他和毕加索不一样,毕加索是多次离婚又多次结婚的。他又谈到美国有个八十几岁的诗人娶了二十几岁的女学生,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振宁打算婚后扬帆远航去度蜜月。我就送了他们一首诗:  

  振宁不老松,
    扬帆为小翁。

   岁寒情更热,
    花好驻春风。

2005年  夏天,翁帆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参加论文答辩回来,振宁打电话告诉我,说论文顺利通过,成绩优秀。我就约他们俩来黎昌君苑晚餐,还邀了我在北京大学的几个学生(现在都是教授)作陪。翁帆带来了她的论文,题目是研究我的“再创论”,论文是用英文写的。翁帆引用了我英译的汉乐府《北方有佳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再难得!”

读了翁帆的论文,我觉得她的中心思想是:从微观上看来,创译似乎不够忠实;但从宏观来看,创译却是传情达意的。

翁帆和陈寒(另一位研究生)的鉴赏力很高。如果外文表达力也一样强,那就可以使中国的翻译维持世界一流的水平。《傅雷论艺札记》中说:“艺术乃感情与理智之高度结合,对事物必有敏锐之感觉与反应,具备了这种条件,方能有鉴赏;至若创造,则尚须有深湛的基本功,独到的表达力。”从翁帆和陈寒的论文看来,她们的感觉和反应都很敏锐。如何提高外文的表达力呢?

最近在香港报上看到杨振宁和翁帆新婚的喜讯时,还看到一个故事说:北宋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少女为妾,其友苏轼等去拜访他,问这位老前辈得此美眷作何感想,张先随口说:

我年八十卿十八,

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

只隔中间一花甲。

幽默的苏东坡当即和了一首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我先把这两首诗的原文给了翁帆和陈寒,要她们自己译成英文或法文,然后再对照我的译文,加以修改,这样也许可以得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效果吧。

我在翁帆和陈寒的论文中似乎看到了“中国世纪”的曙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