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颅颌面外科走向何方?
(2008-11-14 23:40:22)
标签:
美容整形下颌角健康 |
第三次全国颅颌面会议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欲参加医师众多,参会的医师有来自于国内顶尖学府的专家教授,也有来自于基层医院的年轻医师。众多的参加者也反映了颅颌面外科在我国发展之迅速。
回顾历史,一位法国的年轻的外科医师tessier因与正畸的医师交恶,放弃正畸的治疗,提出了截骨治疗来改变患者的先天颅颌面畸形,并标志性的在1962年进行了世界首例的眼眶增宽症的手术,从此一门新兴的外科诞生了。随后各国的医师纷纷学习这门新的外科技术和理念。
1977年,九院张涤生院士首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例眼眶增宽症的手术治疗,宣告了颅颌面外科在中国的成立。目前颅颌面外科在全国蓬勃开展,各地的医生都对颅颌面外科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颅颌面外科诞生不过短短的40多年,在中国也就30年,取得重大的进步,各医院,甚至美容诊所也能开展眼眶增宽的手术。
国情的不同,欧美的颅颌面外科主要的病源是先天性的颅面骨畸形,而在中国,乃至日本、韩国颅颌面外科更多的是针对面部轮廓整形,下颌角几乎是颅颌面外科在亚洲的代名词。造成了中国和欧美颅颌面外科发展的分歧,这也是其他学科少见的现象:亚洲的颅颌面和欧美的颅颌面的重大差异。
这也决定了中国的颅颌面的发展必然要走自己的道路。
先天性颅颌面畸形是颅颌面之所以存在的基础,但在中国,先天性颅面畸形的患者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例如,欧美常见的舟状头畸形在我国却极为少见。在国内几大颅面外科中心,病源主要是颅颌面美容和后天获得性的颅面骨畸形,先天性颅面畸形只占少数。
这几年中,颅颌面外科逐渐转向颌面外科,与强大的口腔科学支持下的正颌外科争得一杯羹。
下颌骨?正颌外科?眼眶增宽?
中国颅颌面的发展方向在何方?
现有专家建议将颅颌面的软组织整形纳入颅颌面外科,美国的颅颌面教授persing也不失时机地出版的了《颅颌面外科有关的软组织整形》一书。
可是,颅颌面外科本是整形外科的分支,是以骨组织的整形为特点的,现在又回归母体,提倡发展软组织整形,那成立颅颌面这个分支学科的意义何在?
本人一直对面部的骨折以及骨折后的继发畸形感兴趣,但这也是口腔颌面外科的自留地,口腔作为一级学科,各个学科建设完备,新生的颅颌面外科与其竞争的优势何在?
难道颅颌面外科的发展只能在下颌角和先天颅面畸形这个老本行上?
作为我国颅颌面外科的“支柱产业”--下颌角,无论作为一个手术还是疾病现在几乎失去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余地。
下颌角手术,一个九院教授只需20--30分钟,就能从打局麻到缝完最后一针;一个很多地方只是在门诊局麻下完成的手术;一个进科几个月的学生都想跃跃欲试的手术,我想发展得余地也许只存在于手术器械的改进上。
相对于本来就是很小的外科分支的整形外科,
颅颌面外科又是整形外科的分支,一个学科存在的前提条件:1、是稳定而独有的病源,2、成熟的专业技术和发展空间,3、相配套的基础研究。
年轻的颅颌面外科在这几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缺陷。特别是相应基础研究的进行,国外主要集中在颅缝早闭的基础研究,国内则主要是在组织工程骨和牵引成骨的研究,这些研究是乎都存在一些局限性,这个局限性来至于学科本身的局限性。
颅颌面外科在tessier的基础上几乎没有什么新的进步,颅颌面外科在都是在tessier的理论和基本术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模仿,tessier的伟大思想照耀着颅颌面外科的每个角落,
我想这只是一个学科正处在原始阶段的表示,决不是一个学科的发展方面。每当我见到许多眶距增宽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都有这种想法,便会对tessier产生一些怀疑,我觉得这个手术不应该是这样的效果。
最让我置疑的是tessier的关于颅颌面骨移植的理论,至少发现颅颌面移植骨的吸收率还是十分严重的,是乎和身体其它部位没有大的区别。
在中国颅颌面是和下颌角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几大颅颌面专家都是和下颌角休憩相关,在全国整形外科会议上,颅颌面外科争论的焦点也在下颌角的问题上,截骨抑或磨骨?去或不去咬肌?都是这两个问题。大家都没有太多的理论,拼得都是自己的临床经验,当然是谁不能说服谁。
重回主题:颅颌面外科如何发展?中国的颅颌面外科走向何方?
遥想当年,tessier教授并没有太多的基础研究就提出几条基础理论而成立颅颌面外科,理论是乎更多的来至于他本人的临床探索。
我总觉得颅颌面外科的发展的前提,必然是对tessier的基础理论提出的疑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