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雕刻时光的分享#
这些年看香港导演的戏,慢慢的有一个体会,似乎所有的香港导演无论用什么样的戏剧来表达自己,他们最重要的都是要去突出表达。特别意识流一般的思维,天马行空的规划,所有的元素里讲述了所积攒的大量故事内容,对于导演来说,一部戏就算是有主题的,也往往恨不得摆给观众整个人生。我并不是批判这样的态度,我只是觉得,信息量有些太大了。一个导演沉浸数年所得的东西要观众在台下于几个小时里面有所共鸣,其实能够收获的真的挺少的。而如今的欣赏角度来说,有太多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大量的故事情节来支持,一旦情节模糊了,心也就模糊了。
林奕华的戏,我更喜欢刘若英演的那部《西厢》,更像是我们平时简单的一场戏。《贾宝玉》、《三国》、《红楼梦》等这些戏所获得的也是观众的褒贬不一。体会时太难体会,又偏偏知道导演要表达的许多。一场戏下来,思想跟着他颠三倒四的跑得辛苦。导演的辛苦已经完成,观众的压力颇有点心酸。这一点,不知道林导意识到没有。
对于《红楼梦》,我依旧没有特别的爱。我承认,我不能像那些一点就通的观众一样大声赞叹,我也不觉得无聊流水账到想甩身就走,我觉得坐在那里看的不错,演员投入,舞台美丽,帅哥巨多,颜值都高,而且新颖。可是我get不到导演太多的点,都是很虚无的在感受。于是很累。
一场内心独白,一段情欲逆袭,一番人鬼殊途,一次临终嘱咐,其实每一段故事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美好。
原著中,王熙凤色诱贾瑞,害其致死,这是我多年看《红楼梦》的一个心病,在林奕华的戏剧中,这段被逆袭了。虽然我始终无法接受原著的这份痛,但是逆袭之后感觉更加郁闷。当然这是纯粹的个人感受,与演出并无直接关系。大概全体观众最爱的就是小皮带抽起来的那段SM的High调子了。有的时候,节操的表现方式就是没有节操。越是开心越是本性。
《红楼梦》是我预期中的一贯的不爱,也达到了我预期中的还是可以一看的标准线。也许应该先去熟悉一下原著的苦,再来感受一下林导的涩。你看那一场石头记里,有多少漫天飘雪,又是多少秋风落叶,寒了人的心,又寂寞了人的一生。(作者:小佛搞特)
前一篇:#电光幻影# 《移动迷宫2》
后一篇:#雕刻时光的分享# 《金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