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像被悄然剥开的洋葱一般,最初的意愿在两个人的对话之中慢慢改变。你恐惧的寻仇,也许是求爱,你以为的怀念,也许是责怪,你期望的重逢,也许是伤口,两个当事人,两个不同的视角,带着不同的眼光开始,有了不同的感受,也走向不同的结果。而除了两名角色的视角之外,作为旁观者的观众又有着自己的感受,每一点都是不一样的,而每前进着演出一部分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许多争执的过程都在反复,两个角色的情绪激动并且反复无常着,也许他们都隐隐的知道自己想要这样,但是他们又都无措的不知道自己要如何怎样,他们能做的只是在气氛尴尬、情绪起伏的喋喋不休里慢慢打开自己。
其实最初选择看这部戏,是因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戏剧演出有再多的故事,说到底一个好的剧本有时候胜过千言万语,导演也好,演员也罢,在编剧的世界里承诺忠诚。如果抛开现今戏剧场上的种种技术支持,就面对一个故事本身好好的说开去,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多年前一个成年男性对一个小女孩的性侵故事,在道德上有违人伦,社会构架意义上决不允许。但是一边看着演出一边感慨,大约有无数人和我一样默默的想到了《洛丽塔》,这种恋童的情窦初开感,斯德哥尔摩效应的恣意蔓延。只是在某种意义上,我更佩服《洛丽塔》的男主角,爱就爱了,放任的去爱着,不管是不是社会定义的畸形,那份感情都深厚着。但是《黑鸟》的男主角,在15年后的相遇之时,闪烁其词,闭口不谈,他开始更多的活在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里,又或者已经有了他自己新的游戏规则,对于过去的所作所为已经付出过代价,就算把真相找出来其实也改变不了什么了,他已经试图做一个和当年不一样的自己了。倒是《黑鸟》中的女主角步步紧逼,她痛了15年,她不能像一个成年人一样重新开始,因为她在还没有开始的年龄就已经被湮灭,她没有再过过正常的生活,做过正常的自己,她被困在15年前的那个影子的牢笼里,无法挣扎,梦魇到死。在这一个层面上细细说来,还是蛮让人伤感唏嘘的。伤痛这件事,有的人有能力自愈,有的人没有。我们说再多有教育意义的话都是枉然,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命运不同,有的时候一个毁字,道尽千言万语。当两个人再次相拥,也许命运要重新开始的时候,他推开了她,他说他不再是过去的那个自己。观众哗然,我们也许有心心动,不知道该希望她如愿以偿,还是期望他重获新生,但就在结尾之时,门开了,另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跳进他的怀里,叫着他的名字。演出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们不知道,小女孩到底是他的爱人,还是女儿,也许我们永远都不想知道。
演出有些闷,有些阴沉,有些干燥。男演员的表演虽然压抑但是醇厚,女演员有些用力过猛,她每一次叫喊我都有种要脱线的感觉。但假设一个童年阴影而无法真正成人的女子一直这个样子,也许恰恰符合。最郁闷是结尾时的小女孩,扎马尾,戴发卡,身着牛仔裤和运动鞋,叫着男主角的名字跳到他身上,那一刻我整个人都出戏了。想象中这怎么也应该是一个优雅美丽公主般的少女,尤其是全剧用的都是英文名字,可是这身打扮特别有我国八十年代的穿衣风格,瞬间扯掉了整个戏的格调,如果今后这个开放式的结尾要保留,那么这些细节怎么也是应该处理一下的。如果愿意面对戏剧内容本身,这部戏还是值得一看的。
前一篇:#电光幻影# 《解救吾先生》
后一篇:#电光幻影# 《夏洛特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