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电光幻影#
《滚蛋吧!肿瘤君》,比预期中来的猛烈,集各路大牌明星为一体的节奏里,一场眼泪战闪亮登场。凑巧在看电影之前,看过了话剧版的《滚蛋吧!肿瘤君》,如果双方做一个比较,我承认,话剧版先入为主了,所以到了电影版时很多人物和剧情改变了,让人一时有些难以接受。其实以前我是不知道这个主人公熊顿的,没听说过,也没有看过她的书、故事或者漫画,真的是一无所知。在一张白纸的面前去寻找感动,那么每一点来的都格外的不容易。话剧版只有艾米这一个好友,集中了各种风格在身上,电影版的好朋友来的比较灿烂,各种性格人物都出现了。话剧版中的小朋友其实是个亮点的设置,到了电影版就比较弱化了,虽然很温馨,但是其实角色并没有分担什么意义,在表达和诠释主旨上也就没有那么鲜明。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这世界上的病人很多,其实毛豆小朋友的存在也没有什么特例了,反而是话剧版里这个角色的触点更细腻,让人难过的地方更深沉一些,虽然明明知道都是煽情,可是煽情的就是那么自然。话剧版里有个同住房的病号女子,电影版里有个美得很凌厉的夏梦姑娘,感觉完全不是一种风格,但是在这种时候,这位夏梦倒是设立的特别美丽动人了。
看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的这个时间段,距离我国的天津大爆炸也是非常短暂的间隔,还有三里屯的砍人事件也刚刚发生过,13日的深沉痛苦之后,14日我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两者比较着,突然觉得很恍惚,也很难过。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灾难和明天,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到来。我想说的是:来得及说再见,和来不及说再见,告别都是痛苦的。
天津一事与三里屯事件,都是突然而来的事情,大约没有人再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回过头来讲许多人生的哲理,能够感慨的,只是生命的短暂无奈,没有办法做最后一次告别,就成了永远的告别。而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倒是因为已经知晓的病情和可以一直跟踪的状况,于是知道了一个人的时间约摸还剩下多少。数着剩余的日子过日子的感觉,又是另外一种痛苦。电影中塑造的主人公有点过于脱俗,至少在大多数的时候,电影中的熊顿似乎是看得开的,能够直面即将到来的离别。可是离别终究是离别,就算自己能够看得开,那么周围的人呢,陪着主人公一起数着日子过,却无能为力,这种深深的压抑是多么的痛苦。留下了足够的时间说再见,可是再见真的不好说出口,就算说得出,是不是就能够释怀心里的痛苦,这其实是半分都减少不了的,并且在每一次重复的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就又加重了几分。白百何塑造的这个熊顿,大多数时候我是不能够接受的,包括那份花痴的态度,虽然有趣,总觉得性格和态度上都不是我能够喜欢的人,有点过,可是当影片演到她和家人在一起时,演到母女俩在床榻间的对话时,我倒是真的难过到哭。白发人送黑发人,黑发人与白发人告别,这些最初的痛,就时深刻的痛,不必解释,不必淡化,赤裸裸的摆在那里的,就是现实。女主人公问母亲是否知道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多么现实的一件事情,现实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残酷,现实容不得一点乐观。还有一场痛苦,是在熊顿离世之后的葬礼之上,她对着摄像机的留言展现在大屏幕之下,有点过分的热情,有点语无伦次的二,有点小难过,有的都是无法挽回的痛。人之离去,世间种种,皆与之无关。别说这个人能够给世界留下什么,能够给他人留下什么。因为留下的再多,他们也不会知道了。
影片从前面各种不靠谱的无语到后面各种难过的无语,其实谈不上是否好看。只能说后期饰演父母的两位老演员真的很压得住,感情戏抛得淋漓尽致,细微之处才是打动人的地方。床榻那场戏,在我看来是白百何演的最好的一幕,还有葬礼上的那段视频,那种手足无措也是让人心疼。心疼的不是演员的演技或者影片的剧情,而是一个人在面对死亡时,已知的说再见,是怎么样的一种难过。谁也替代不了,谁也弥补不了,痛就是痛。
其实吴彦祖真的不是太适合演这个角色,不过颜值上算是值得了。总归也算是一种梦想的回归,至少那张脸真心值得花痴。张子萱的角色搭配出来也很好看,符合她一贯在瑞丽时期的风格,挺好看的。夏梦的扮演者李姑娘应该是要红火了,一出场以为是多年前的张柏芝,美得那么冷,当然短发一出境,我就跳戏了,还是长发美丽。
这不是我喜欢的电影风格,这不是我喜欢的演绎风格,但是在生活和生存的现实面前,痛苦,来的就是这么直接,就是这么自然却深刻。说多了痛,不提也罢。
后一篇:#电光幻影# 《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