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全身可以放松的时候,往往已经是黑夜的笼罩,幕布蔓延。
一天的喧嚣仿佛还在耳边回荡,但心在趋向平静,速度或急或缓,却总归是一条安妥的路。连呼吸也变得格外细腻。每每这种时候,就会真正的觉得,自己就是自己的,直面过去,所有的美好处、缺陷点,都可以一览无余,不必刻意隐藏,也勿需特别展示,就像是最原始的一切,从容的开始,慢慢走在过程里,尽情的享受,直到终点。
越是忙碌,越是充实,有时或许也会空虚,在现实与理想的缝隙里,停顿之时,思考之际,变得沉默,学着谨慎,但心,却一直是单纯的。
反反复复的忙碌了小一阵子,与往年的同一时期比较,辛苦了太多。可幸的是春节将至,总算到了一个大喘气的时机,虽然不能浑水摸鱼,可盼头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这就是念想,让人热血沸腾的现实生活闪光点,有绝对理由的去开心,众人皆是如此。
抽着空闲的时间,到电影院里把《新少林寺》与《创战记》都看完了。前者剧情太悲,压力太大,虽然看下来的整体感觉还可以,但到了最后的部分始终是不舒服的。我觉得电影的部分如果不想做成文艺片,又不是纯粹的还原历史史实的话,尽量还是保留一点希望给观众比较好,能死的人都死绝了,只是这一点就叫人心寒。另外戏中加入了民族的东西,洋人的内容多了一点,但是描述表达都不够丰满,到了结尾部分,轰隆隆的炮声让人心里起急,有点莫名其妙的剧情插入,前后衔接不靠谱。本着休闲娱乐的心,《新少林寺》还是值得看的,算是娱乐得不错的、完整的影片,总好过一些乱七八糟的设计之后,强买强卖给观众的纯烂片,色彩斑斓过后瞬间黯淡的《新少林寺》还是可以要的。另外,吴京的戏其实还不错,但是人物的心情表达所给的份额也有点奇怪,很多事情都不足够说明问题,甚至连他对刘德华的态度的转变,都表现的有些突然,这让人觉得遗憾了。至于电影《创战记》则是典型的美国式励志、迪斯尼的健康戏,跳不出太多的框框,延续了老套的风格,当然是健康的,当然是励志的,当然是要有美好结果的,当然是要有所牺牲有所获得的,当然是邪不胜正的,当然有帅哥美女的,当然如何如何如何又如何的。太圈圈套套的东西,容易让人失去兴趣,剧本没有什么新意可谈,但闪光处在设计感上,包括一些纯粹的思路问题,都算可圈可点,值得分享。看的3D版本,效果比预期的差了很多,在小恍惚里,有些内容也没交代靠谱了。只是作为一步科幻片来讲,爱好的人也依然值得去看看。少年人或许更会喜欢吧,缺少了想象力的人就罢了,只会觉得混乱无聊。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东野圭吾的《时生》,这大约是从读东野圭吾的书以来感觉最温情的一部,那种亲情的回归,从点滴里解决的心情,却是要到了最后才能深深的感受。尽管在过程里已经完全明白了作者的设计思路,那么浅显易懂,但是还是会忍不住随着事情的发生发展,以及主人公的态度和行为而被深深感动。就是一本简单的文字,却能够让人心潮澎湃。东野圭吾的思路往往会让我想到香港著名作家倪匡先生以及他的卫斯理系列。很多内容所让人痴迷留恋的往往不是文字内容,而是设计内容的创意,他们都是有想法,并且把想法在文字中挥散得淋漓尽致的人。让人喜爱,让人迷恋,让人无法释怀。不过东野圭吾先生往往是思路固然经典,但是更多的能把人的注意力引导这个思路之下人的感受之上,而倪匡先生的作品往往是对于小说主题的思路有所思考,并且形成一种探索的心态。两者都很经典,各有千秋。
能够在自己的时间里好好安排,一部分是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可以去做做美容,看看电影,读读小说,而另外一些则是在各种的圈子里自由行走,同朋友聊天,坐吃各种美食,看人来人往,发着呆去思索。认识新的朋友圈子感受新鲜的快乐,同各种老友相聚不叙旧只依偎,慢慢把对生活的追求与要求都放进去,感受自己的生命原来是如此丰满着的。这种感觉,确实很幸福。
抗抗说,女人要多宠爱自己一些。我,不会宠爱自己,但是,我想,幸福的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