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2月22日,老舍话剧《茶馆》最后一场

(2009-02-22 23:58:23)
标签:

老舍

话剧

茶馆

人艺

诞辰110周年

濮存昕

文化

分类: 佛的生活碎碎念

 

 

终于如愿以偿的欣赏了老舍话剧《茶馆》,看的非常投入,虽然是外行看热闹,但是心情一样澎湃。没有拍照的习惯,看来是有些遗憾的。缺少了图片的介绍,无法形容自己的感觉,又或者无论我放出怎样的照片都解释不了那种快乐和兴奋的感觉吧。直到整部剧都看完,我才恍然想起我们买的是最后一场的票。这大约也是一种遗憾吧。倘若还有之后的时间和机会,我一定要把这部戏再多看上一遍,才能释放心头的那份大爱。

 

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2009年起,看了《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三部剧,真是非常幸福的娱乐生活。很多想法,但是一下子整理不出来,有空再随便写点吧。现在就把这部话剧的一些相关资料,简单的留念一下好了。

 

 

 

 

 

      话剧《茶馆》是北京人艺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特别推出的系列纪念演出之一。

 

        《茶馆》依旧是包括梁冠华、濮存昕和杨立新在内的“茶馆铁三角”组合,加上冯远征、何冰、吴刚、宋丹丹、龚丽君等众多明星的加盟,可谓是人艺最强阵容。

老舍话剧《茶馆》剧情简介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剧目介绍:
   老舍先生创作的《茶馆》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代表之作,于1958年首次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曹禺在看了戏之后,兴奋地对老舍先生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1980年,《茶馆》应邀赴西德、法国、瑞士三国15个城市进行访问演出,被誉为是“东方戏剧的奇迹”,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其后又赴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演出。
   1992年7月16日,在北京人艺建院四十周年之际,《茶馆》在首都剧场所进行的第374场演出,成为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老一辈《茶馆》演员的告别演出。2004年5月,《茶馆》迎来第500场演出。
   为纪念导演焦菊隐先生诞辰100周年,2005年夏,北京人艺重排“焦版”《茶馆》,并于当年成功地出访美国。《茶馆》在舞台上长演不衰,是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代表作。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京城的老裕泰茶馆。
   第一幕,背景是清末戊戌变法之后。那时候,政治腐败,国弱民贫,洋货和鸦片占据市场,知识分子有的主张改良,有的想办实业;得势的太监要娶老婆,乡下的农民卖儿卖女;想维新的被砍了头,信洋教的腰杆倍儿硬;特务横行,老百姓动辄获咎,以至于掌柜的王利发在茶馆里张贴起了“莫谈国事”。
   第二幕,已经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列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分一杯羹;爱国学生号召大家内除国贼,外御列强。八面玲珑的王掌柜在残兵流寇、地痞特务的骚扰压榨下坚持改良,苦苦支撑着“老裕泰”茶馆。
   第三幕,北京城被日寇霸占了八年以后,老百姓好不容易盼到了胜利,可是又来了国民党和美国兵,政治空前黑暗,王掌柜的日子愈加艰难。他的改良梦最终也没能救得了“老裕泰”,他自己也被逼上了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