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看玄小佛---转载

(2008-07-21 22:27:51)
标签:

玄小佛

作家

圆之外

女同志

偶像

文化

分类: 转载是一种缘分

再看玄小佛---转载

 

原載TVBS (!!!)周刊

2005年4月

 

            日前TVBS周刊指出,藝人應采靈二十幾年前當紅的時候,提拔她的人是玄小佛。我想這應該是說,玄小佛在二、三十年前是頗有份量的影視製作人。不知道她有沒有想過,將她在三十年前寫出女同志小說《圓之外》改編成影視?聽說她現在人在上海從事直銷企業,享有盛名。

 

            《圓之外》呈現湯包(TOMBOY)女同志的「生命史」──呈現異性戀人物的小說未必是「生命史」(敘述主人翁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生命的起起落落),但古今中外的同志小說卻以「生命史」為主流。為何如此?我猜想,因為異性戀者的成長經驗見怪不怪,然而同性戀者的成長經驗「本身」,就是戲劇性十足的。把同性戀者的生命寫出來,幾乎就等於是在拍攝一支動物奇觀的紀錄片(熊貓,櫻花勾吻鮭一類),可以吸引好奇心。我並不認為寫生命史/拍動物紀錄片的創作者,存心不良──他們的出發點可能都是良善的,希望讓大家「認識生命的奧妙」。不過這樣的出發點是值得討論的。

 

            「為什麼有些人會生成同性戀?」人們希望可以在同志生命史之中找到答案(找到的答案可不可靠,是另一回事了)。事實上很多人在閱讀同志生命史之前,就已經在心裡預設了答案;而同志生命史也常常提供人們想要知道的答案。人們在看同志生命史時,與其說是要求新知,不如說是要確認自己先入為主的成見。

 

            在這樣「探索同性戀奧密」的過程中,「太多」和「太少」是常見的關鍵字。有人認為,小男孩的成長過程中得到「太多」母愛(言下之意,是「太少」父愛),就會成為同性戀者。也有人說,小孩如果得到「太少」雙親的愛(如,父母離婚),也會變同性戀。不過反過來說,小孩如果得到「太多」雙親的愛(如,身為獨子,或是老么),也會變同志。當然,太多/太少的判準,是有點好笑的。按照這樣的判準,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該成為同志,而不該是異性戀。

 

            但雖然太多/太少的判準有問題,這種想法還是通行無阻。佛洛伊德以降的一百年來,古今中外人士一看見任何同性戀者,就會去猜測:這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有什麼成分太多/太少了呢?

 

            有些同性戀者為了挑戰上述的成見,會故意強調:「雖然我是同性戀,可是我的雙親很恩愛,父母對我的影響是一樣大的,我並不是破碎家庭的產物。」玄小佛小說《圓之外》看起來並沒有要挑戰上述的成見,不過書中主人翁卻「剛好」沒有活在太多/太少的框架中。首先,這個主人翁生於一個幸福而且有錢的家庭,父母都很疼愛她。她有「健全」的哥哥和姐姐,所以父母並沒有缺乏兒子的問題,沒有必要將她當作男孩來養。雖然她的父母後來發生變故,但她早在任何變故之前就已經是個死硬派的女同性戀。太多/太少,似乎不是這個主人翁生命中的問題。

 

            不過,太多/太少的問題並非就在《圓之外》缺席。主人翁和任何人一樣,都要面對「原生家庭」(親生父母)之外,進入社會時的太多/太少挑戰。絕大多數的人都害怕太多父權的監視,又怕父權的賞賜太少(在此,父權可指:公司,學校,政府)。《圓之外》雖然是舊小說,卻提供我們重新思考多/少的契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