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迫不及待地逃离灾难时,他们却向灾难的最中心奔去,他们随时准备为不认识的陌生人,将自己置于最险恶的境地,他们的工作是在与意外、绝望和死神抗衡,9·11事件是他们所经历最糟糕的一天,但也使他们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1)
从走进电影院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无论这部影片的成功与否,我都会在历史的叙述下回忆起曾经的种种。那些当时的心情,当时的想法,之后的改变,还有之后的影响,都变做另外一部电影,默默的上映在我心里。有过太多的影片从演员到剧本,从结构到画面,都比《世贸中心》更加的吸引我、影响我,但是很少会有影片比它更加的让我从心底感到颤抖,并且泪留不止。那一幕幕的画面也许并不直接属于我,但是关于记忆的种种,就在被我尘封的盒子里蠢蠢欲动了起来。
没有太多的废话设置,影片就开始转入911事件的现场,画面中跳动的人物镜头让慌乱的情绪不断高涨,身为观众的我竟然渐渐觉得无力起来,仿佛必须面对一场回忆的浩劫,却又止不住思路去迎接。毕竟,历史这个东西,不管人类如何的掩饰与抹煞,存在过的,就必然的存在在那里了,任何人都只能去面对,我也不例外。
虽然影片是选择真人真事来改编导演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个选择的视角是值得肯定的,在911的浩劫之中生命牺牲的太多太多,而多数都是一般的民众。在这场浩劫之下,许多人是值得同情的,但也是被动的处在这个环境里的,而另外一些人,就如同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们是主动投入到这个环境之中,是值得同情且尊重的,那份意义又是与众不同的。影片因为追随了真实的事件,所以整个过程会让人觉得有一些缓慢,而结尾他们依然是得到了一些伤害,于是在情理上让人觉得有些悲情,可是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走入的过程和面对的现实,于是看过,只想为他们鼓掌祝福。那是最真实的幸运,虽然只有20个生命。
(2)
在读研究生之前我和母亲做了一次沟通,那个时候我心里是一百个、一千个不乐意,母亲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放弃这个机会,她一直在劝说我,直到我沉默的妥协。我没有告诉她其实我心里是多么的激动,恨不得想用摔东西的方式来发泄我的不安。我想她能明白我的意思,但是无法体会我的感受。
911就那么真切的发生在我身边,学校在那一时期短暂的停课了,我像个被抛弃的孩子一样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每天对着电脑尽情的游戏着来忘记那种受伤的感觉,我只和国内的朋友聊天、说话、发邮件,却尽量避免和当地的朋友接触,因为每每他们拨通我的电话时,带来的都是伤感和崩溃的坏消息。之前我咨询过的一个律师就在世贸中心办公,这次未能幸免;认识的一个漂亮可爱的台湾女孩子,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接过我的电话;语言中心一个辅导过我的老师,我们后来为他的家人做过善后募捐......这一切,在那段时间里都让我感觉彷徨,“死亡”这两个字就在天空里飞翔。
我并不是恐惧死亡,对于我来说那也许是一种转换,甚至解脱,但是我无法接受让自己在异国他乡接受死亡的威胁。我心中是恐惧的,而那种恐惧是来自于对亲情的渴望。当我看到导师的家人在众目睽睽下放声大哭的景象时,我落泪了,为了导师和他的家人,更为了我自己和我的家人们。我不怕死,但是我要死在我的亲人身边,我不希望自己孤独的留在这个他人的国度里,若是那样我会痛苦,我的家人会更加的痛苦。
然而这个想法,我却忍住了不感告诉父母,我怕他们难过。
生命的辗转是一种流浪,我在成长的岁月中习惯着流浪的无奈感。好在我们从被强迫出生开始就是孤独的一个人,于是关于寂寞我尚可忍耐。结束了东海岸的生活,我在西海岸加州开始新的课程。然而911一周年的日子来到了,各种小道消息随风刮入我的耳朵,其中最令人郁闷的就是恐怖分子的目标是金门大桥这个信息。这一次竟然又在我身边。虽然这最终只是一个猜测,但那段日子几乎让我愤怒,仿佛攻击的目标从美国人民换成了我这个中国留学生一样,我几乎也要谴责他们这种“我走到哪里,他们就打到哪里”的态度。当时那种倒霉的焦躁感持续困扰了我一段日子,再多读一个学位也就成了一种煎熬的过程。
如今回首,那份平安自然而又不真实,一切都仿佛在身边发生却不曾侵入,也确实是值得庆幸的。当我再一次坐在家人的餐桌上时,眼前的饭菜仿佛飘香的花朵般庆祝这份重聚的温馨,身边的亲人都被深深定格在我的心里,一辈子也不愿意放手。
关于爱,我会重新温习,并永远珍惜。
(3)
在《世贸中心》里有一位黑人母亲,她伤感的回忆起与儿子最后一次说话的内容竟然是训斥,并且为了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对待他而感到懊恼难过。
我们的生活经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度过的,当时所做的一切都是随心而发的:随手给出的一个巴掌,吝啬于心一个拥抱,又或者说不出口那份煽情,却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后悔,为了自己曾经的那份冲动、保守还有软弱。能够说、能够做的时候还是应该好好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更要无愧于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等到有一天光阴不愿再徘徊的时候,我们才会用安慰的泪水来感谢当初自己的选择。在看过许多类似的镜头后有些颓废的情绪,觉得人真是悲情的动物,我们在生活里拥有各种各样的感情,并且遵循各种不同的行事方法,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因性格和各种因素而成的,却只有当事情发生时我们才能判断自己所做的一切。
想起小时候与弟弟打架,那时他还是弱小的一族,我有许多胜利的机会,甚至在“抢夺”方面也经常占据上风。然而当我快乐过了、享受过了,再回过头看到他失望的表情时,骄傲的心中总会划过一丝抱歉,虽然说不出口,却在我心上一次次的游荡着。许多年后,依然记得他曾经瞪着大眼睛,满脸委屈看着我的样子,如今在回忆里只能让我一遍遍的心酸与心痛,虽然他已经淡忘了,我却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总觉得欠了他的。也或者是因为经历了这个过程,对于现在的他我是尽量宽容的。同样的少小离家读书,不管父母如何的期望他,我只是叮嘱“要注意身体、注意安全。”并非没有更高的要求,只是希望关怀能够优先化。
许多年前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在灵前没有泪,只有想把自己粉碎的冲动。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离去了,我却在他生前忽略了太多,甚至连陪伴的日子都数得出来。一直以为还有时间,还有机会,却在时间和机会的一次次宽容下消磨了那份宝贵,待到有一天说不出一个字,听不到一句话的时候,无论有多么伤心沮丧,都只能留下我一个人在角落里痛彻心扉。有一些人和事是后悔不得的,一旦后悔了就是一辈子的枷锁,也许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改善甚至改变,但是抹煞不了的那个过去会一遍又一遍的上映同样的画面,那份痛苦怕是用尽一生的心力也摆脱不了的。那不是恶梦,醒了就没事了,而是梦魇,揪住你就不会再放手。
我在渐渐学习让自己不去后悔,虽然这个过程也是颇为痛苦的,但总好过后悔来临时的揪心感。生命的过程是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尽量拆开了,做好每一个步骤。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十分“舍不得”的人。这种情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看到自己心爱的物品,买回家来却往往舍不得用,于是宝贝一样的藏起来,几乎要设台供奉。911的事情之后我猛然蹦出一个想法,如果人在临死前最后想到的是一个人或者一句话,那或许还不算太差。倘若一个人在临死的关头想到的最后一件事是“我最喜欢的那只新钢笔还没舍得用”,不知道算不算一个最不值得同情的冤枉事呢?哑然一笑,我突然觉得原来身边那些已经拥有的一切,该爱的就爱,该用的就用,别虚度也别浪费,人如此,物亦如此。
(4)
我躲在电影院的黑暗里,一边看一边流泪不止。别人的故事只是一种牵引,自己心底的故事才是真正的高潮。回忆里总有许多事情不是不能面对,只是被自然的尘封了,藏在某个细微的地方,轻易不肯去碰触。我们的轨道里总是选择中间的部分去行走,各种不同的感情就犹如扩展的延伸,偶尔走一走,最终还是要回到大路上来的。
我的思绪随着影片跌跌撞撞、起起伏伏,就像闻香而来的蝴蝶翩翩起舞。成长的路怕是永远没有完结,于是这只思想的蝴蝶永生于不完美之中。倘若今日的成长已成蝴蝶之身,那么曾经的回忆就是毛毛虫般的开始,用痛苦换取美丽,在经历了青涩的过程之后,最终蜕变,破蛹而出,虽然辛苦和感慨,却也感到欣慰。这部影片打动我的不是似曾相识的背景与经历,而是那份思考后留下的喜怒哀乐。我就在大屏幕的衬托下,任自己在心灵的小屏幕里放纵感情的享受失控。
原来,失控也是一种天马行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