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曹雪芹小道,拾一段回忆

标签:
曹雪芹小道白家疃废艺斋水灵榭红楼梦 |
分类: 记录 |
走曹雪芹小道,拾一段回忆
以前,几次不完全的走过曹雪芹小道,在知道了小道完整路线后,在一个周末,借着一个好天,粗发,从白家疃开始……
先来了解一下曹雪芹小道吧。
曹雪芹小道原本是从黄叶村到山后白家疃的一条山间小路。黄叶村与白家疃相距十余里,清时百姓翻山来往。从黄叶村上行至山顶,可见三座并列山峰,岚气环绕中,仿佛三炷燃烧升腾的佛香,故得名三炷香,沿山道下行即达白家疃村。(我是以白家疃作为起点,从植物园出。)
http://s1/mw690/001mwKTUgy71W4fR5MAa0&690
http://s2/mw690/001mwKTUgy71W5g4gff31&690
(这几位是在村里开清真拉面馆的,问路时,让我跟紧了她们,但拐过几个弯儿后,还是跟丢了。我跟在后面还想的是,出门,她们很要“面儿”,都是收拾的漂漂亮亮,穿着高跟鞋,化着妆的。)
http://s6/mw690/001mwKTUgy71W5gairz05&690
后人分析曹雪芹走这条山道的原因:
原因一:允祥祠在白家疃。允祥乃雍正皇帝亲信,封怡贤亲王。当年雍正不便于亲手操办的事情往往让允祥办理。雍正初年整顿亏空案中,允祥曾在皇帝面前为曹家讲情,还对曹家有过实际的关照,曹雪芹对允祥心存感激。允祥主持直隶治水工程路经白家疃,见此地山清水秀、风景优美,顿生爱慕之心,于雍正八年在此建造别墅,未成而逝。白家疃百姓感激允祥操办的修水利等好事,請求将别墅改建为纪念允祥的贤王祠,得到雍正恩准。曹雪芹至此不时到白家疃祭祀,他和允祥之子弘晓等人关系密切,亦不时在此相聚。
(贤王祠现在坐落在白家疃小学里,周末,这里大门紧闭,只能看到戏台,山门。)
http://s14/mw690/001mwKTUgy71W5mxqVv0d&690
http://s12/mw690/001mwKTUgy71W5moh1Vbb&690
http://s9/mw690/001mwKTUgy71W5mt1iM68&690
原因二:曹雪芹精通医术,翻山为白家瞳居民治病。当年,白家疃不如山前繁华,医馆难寻,百姓患病要翻山到山前就医。见此情形,曹雪芹不时翻山越岭,在白家瞳一处小庙中看病施药。据其所著《废艺斋集稿》记载,他使一位患眼疾几近失明的妇女重见光明后,这位妇女以祖坟周围树木为雪芹营造了几间房屋,使曹雪芹在白家疃有了落脚之处,不用在小庙中为人看病了。曹雪芹挚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记载:“春间,芹圃(曹雪芹)曾过舍以告,将徏于白家疃……苦念綦切,乃往访其新居。几经询问,始抵其家。其地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杞藤……循溪北行,赿桥乃达。”可见曹雪芹在白家疃确有一处与《红楼梦》有关的山居。
http://s7/mw690/001mwKTUgy71W5pqHjg76&690
(废艺斋,以前是可以进去参观的。)
http://s14/mw690/001mwKTUgy71W5pmaBL8d&690
《废艺斋集稿》,是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性的作品,故只在爱好技艺的圈内人中流传。曹雪芹在这部书中打破了中国文人对“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陈旧观念,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目的是为了让残疾人能够以此养身,弥补先天、后天的不足。
http://s14/mw690/001mwKTUgy71W5ujyWN6d&690
水灵榭
http://s15/mw690/001mwKTUgy71W5vBmUe1e&690
http://s11/mw690/001mwKTUgy71W5vFRkSea&690
原因三:遍览西山风光,排遣胸中郁闷。三炷香乃西山最高处,近可俯瞰香山全景、远可遥望帝都城廓。慈禧太后曾于重阳在此登高望远。曹雪芹常在此独坐山巅,山高我为峰、一览众山小:春天的烂漫山花、夏日的如云绿树、秋季的漫山红叶、隆冬的西山晴雪,诗性、神秘、遥远的帝都尽收眼底。在现实与历史的畅想中,排遣在黄叶村抗风轩中忧国怜民、“举家食粥酒常赊”的郁闷。
(小道的起点)
http://s11/mw690/001mwKTUgy71W5zbVQmca&690
http://s7/mw690/001mwKTUgy71W5z6UMmf6&690
http://s3/mw690/001mwKTUgy71W5yY6Fsc2&690
(基本是这样的土路)
http://s7/mw690/001mwKTUgy71W5z32FE96&690
原因四:蛰居山居,潜心修改《红楼梦》。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间,曹雪芹常来往于白家疃和黄叶村之间,蜿蜒曲折的山道,历尽沧桑的古木、见证风云雷电日月光华的山石,曹雪芹都以独特的审美眼光欣赏它们,从中激发出创作灵感。樱桃沟那株植根于元宝石中的石上松,历经600多年风霜雨雪,至今仍枝繁叶茂,相传曹雪芹就是据此创作出宝黛“木石前盟”的故事。
http://s1/mw690/001mwKTUgy71W5EejvO70&690
http://s13/mw690/001mwKTUgy71W5EoUdC4c&690
http://s14/mw690/001mwKTUgy71W5EtOe92d&690
走在这条小道上,我也难免有所思所想。
感想一:行一段路,胜读几卷书。可能走在这条路上想的最多的不是《红楼梦》所描述的,人生无常,繁华如梦,世间万象皆浮云。而是蒋勋先生所说的,《红楼梦》是青春王国的梦。读《红楼梦》,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还真是,一边追忆着自己的青春,一边又想跌回那个青春王国中不愿醒来。还有,人生看起来很简单,却很难说“喜欢”或“不喜欢”。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可以变“嘲笑”为“悲悯”,变“不喜欢”为“包容”。并尊重生命所有的表现形态: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细细想来,不正是这样吗?……反正现在也不会独立思考了,何不接受这些能引起共鸣的解读。
http://s15/mw690/001mwKTUgy71W5JUUaOee&690
http://s15/mw690/001mwKTUgy71W5JCU0ufe&690
http://s6/mw690/001mwKTUgy71W5K58jP05&690
(手脚并用爬陡坡的小盆友,我也一样,第二次去基本没用手爬。)
http://s4/mw690/001mwKTUgy71W5JHX8Le3&690
感想二:和那些“不但有草木气息、岩石气息,更有文化气息。每一片叶子都有语言,每一段路程都有哲理”的名人小道相比,曹雪芹小道没有光环围绕,还道出了他曾“举家食粥酒常赊”,为生计翻山越岭往来在这条小道上的窘况。但同时他在小道上构思了红楼梦的许多情节,写出了不朽的经典《红楼梦》。这条荒芜的山道也因此充满文化内涵,成为又一个纪念曹雪芹的载体。----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有人逃避,有人沉沦,有人抗争,曹雪芹是诉诸笔端,抒发人文情怀。
http://s4/mw690/001mwKTUgy71W5VhGQbb3&690
http://s10/mw690/001mwKTUgy71W5VbQLLf9&690
“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诗”
http://s6/mw690/001mwKTUgy71W64WApn65&690
感想三:曹雪芹体力不错,这条路虽强度不大,但也陡峭崎岖,有的地方我是手脚并用,曹雪芹常走这条路去白家疃给乡亲们治病,想必脚力不错。何况不知是演绎还是考证出来的,有人说曹雪芹回程是背着乡亲们送的米回黄叶村的,很不易。
http://s14/mw690/001mwKTUgy71W69tTL72d&690
http://s6/mw690/001mwKTUgy71W69A5Jbb5&690
http://s5/mw690/001mwKTUgy71W69Eqyg44&690
感想四:这条由海淀区旅游局修建的曹雪芹小道,几年了,一直默默无闻,小道标识和几处相关建筑比较分散,从白家疃村口牌楼到小道入口大概还要步行四五十分钟。除了驴友,来这里寻梦的人不多。在这里遇到行人,已属不易。我却跟一个人在这段路上三次相遇,初见只是陌路,擦肩而过;又见已开始打招呼,并同行了一段;再见已像朋友一样交谈,告别后相向而行十几米再回身,想拍下这位和自己三面之缘朋友的背影,却发现他也在远处回望,于是收起相机,再次扬手作别。这条文学小道让一次普通的行走充满“文学色彩”,还发现这位年轻的朋友很像父亲年轻时候的样子。
http://s2/mw690/001mwKTUgy71W6f8SYh61&690
http://s14/mw690/001mwKTUgy71W6fdvhb6d&690
http://s16/mw690/001mwKTUgy71W6fhsrtbf&690
(有图有真相,我的父亲年轻时是这样的)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1EN00SIGG.gif
http://s9/bmiddle/001mwKTUgy71W6hC3m888&690
时隔两周,带朋友又一次走曹雪芹小道,朋友边走边吟:“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诗为“十四阿哥”允禵的孙子、清乾隆年间的宗室诗人爱新觉罗·永忠所作,这孙子的家世说出来也满脸是泪啊。朋友说,二十几岁读到这首诗时也是泪奔。都是心意相通,有悲悯情怀的人。
http://s13/mw690/001mwKTUgy71W6mXcZecc&690
http://s7/mw690/001mwKTUgy71W6n2OEu36&690
http://s3/mw690/001mwKTUgy71W6n7I9s72&690
如今走在这两百多年前催生《红楼梦》的山道上,感觉这段历史并没有掩埋在西山的密林中,它萦绕在热爱《红楼梦》的人们的心头上,也让我等实实在在触摸了这个和曹雪芹有关的载体。
http://s15/mw690/001mwKTUgy71W6pUQWy0e&690
http://s8/mw690/001mwKTUgy71W6pZfLNb7&690
http://s9/mw690/001mwKTUgy71W6q3OQg38&690
(这好像是三炷香)
http://s15/mw690/001mwKTUgy71W6q8SqWfe&690
(白家疃以前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现在却是一处清幽静谧之地,前面村居,后面别墅,走在一条渐渐升高的路上,让我觉得和青岛八大观有些像。)
http://s15/mw690/001mwKTUgy71W6FBEQufe&690
http://s16/mw690/001mwKTUgy71W6FrFQb3f&690
http://s11/mw690/001mwKTUgy71W6Fx5bAa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