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紫砂文化的精髓

(2012-04-18 22:54:06)
标签:

转载

紫砂壶是人生经历的浓缩

  “壶如其人,大师的紫砂壶为何与一般的壶不一样,便在于大师的壶是其人格和人生经历的高度浓缩。”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告诉记者说,汪寅仙大师将对大千世界中自然万物生灵的感悟,用自己的智慧、一双巧手升华成为一件件紫砂艺术珍品。[转载]中国紫砂文化的精髓

  紫砂产于江苏宜兴,更为精确的地方是丁蜀镇。这个镇与“景德镇”并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两大重镇。这里凭借着独特的自然条件,成为紫砂的唯一产地,也因此而饮誉中外。1943年6月,汪寅仙出生于宜兴丁蜀镇陶艺世家,她的太婆、爷爷、奶奶和父亲都是当地制陶高手。受家庭影响,汪寅仙从小就喜爱上了紫砂陶艺。1956年,汪寅仙小学毕业,恰逢宜兴紫砂厂招收学员,经过简单考试,她与其他30名学员一道成为了紫砂厂的学徒工,先后师从著名的紫砂大师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蒋蓉等。学徒从捶泥开始,学会基本的打片子、打泥条后,才能学做壶身,而后是学做壶嘴、壶把……55年的做壶人生,让她对紫砂壶有一种如对亲人,“一日不可无君”的感情。

  据史俊棠会长介绍,汪大师做壶高标准、做人很低调,有“三个抢着来”为人所称道:坐车帮别人开门抢着来,出门搬运行李抢着来,用餐买单抢着来。无论是工作期间还是退休后,汪寅仙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她将“曲壶”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将“神鸟出林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将“斑竹提梁壶”捐赠给南京博物院,将“松竹梅壶”捐赠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捐出的壶有近百把。她说,紫砂壶是有灵性、有生命的,它能折射出作者的心胸、气度、才思、情怀,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壶。做紫砂壶工艺到了一定水平,看的就是文化,就是人品。

  人物档案

  汪寅仙:“非遗”传承人、紫砂大师。1943年6月生,宜兴丁蜀镇人。先后师从吴云根、蒋蓉、朱可心、裴石民等名家。她的代表作品《回方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曲壶》、《桃圣壶》、《梅椿壶》、《大一粒珠》、《秦权壶》、《南瓜壶》等作品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皇家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六大博物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