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紫砂壶是如何烧成的

标签:
转载 |
陶,是土与火的艺术,陶的材质是成品特点的基础,是体;烧制,决定成品效果的相。好的紫砂、恰到好处的烧制技术,才能使陶土烧成后呈现最完善的体相。紫砂的材质特点就不必多说,对紫砂烧制效果具有决定影响的因素只有两个:温度和气氛。温度主要是影响烧结程度,气氛主要影响呈色效果。紫砂与黏土不同,内部物质种类较黏土为多,最突出的特点是含有石英成分。
黏土要么未烧结如土器,要么充分烧结如瓷器,几乎不可能如紫砂这样在未烧结和完全烧结之间有较为充分的过渡,因为紫砂里的不同成分融点高低有别。合理利用这个过渡期,就是紫砂烧制过程中可以大做文章的时空,也是可以使紫砂成品更加丰富多彩的机会。
现在,烧紫砂的窑基本上为电窑和液化气窑,主烧日用陶的煤窑、烧煤和柴的前墅龙窑也可以烧制紫砂壶。
电窑,是在封闭性的空间由金属电阻丝通电发热,其特点是氧气含量固定不变(装窑时窑里空间中含量)、升降温缓慢、坯体内外吃温均衡(但位置差异也可能较大,大型电窑可达30多度)、温度控制较为准确。由于烧制是在封闭环境中完成的,烧制过程中没有氧气补充、坯体释放出来的一氧化碳无法排出,所以烧制气氛一般为整体性弱还原(烧制品开放式放置)。
液化气窑主要是推板窑,形状如隧道,通过液压机推动,烧制过程中两头始终开口,中段为燃烧区。液化气的燃烧物质也是碳元素,所以液化气在烧制过程中也会有一氧化碳产生,与两头开口处进来的氧气混合,形成烧制气氛。紫砂壶进推板窑首先要放入耐火材料制成的匣钵,匣钵上下摆放,所以一摞匣钵只有上部一层可为开放式,下部则为封闭式和半封闭式(匣钵边沿开缝隙)。整窑长度、燃烧区长度、两头开放口剩余空间大小、液化气纯净度、液化气喷燃量、摆放方式(开放还是封闭)、匣钵摆放位置(上下),都是推板窑影响烧制效果的变量。液化气窑也有梭式窑,形状和大型电窑差不多,只不过是发热方式不是电阻丝通电罢了,这导致梭式窑与电窑的区别主要是烧制气氛、和受热的不同(火焰喷射的烧制品表面,温度会相对高些)。
窑变是在小小紫砂壶的表面形成氧化和还原不同的气氛,导致紫砂壶表面生成呈色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电窑、推板窑、梭式窑、倒烟窑根本无法烧出,因为这些窑,在单个紫砂壶的空间,不可能形成氧化和还原的两种截然不同气氛。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窑烧制,会有不同效果。电窑烧制“水色”要较具有明火的推板窑、梭式窑、倒烟窑、龙窑好,而明火窑,出窑时作品表面较为粗糙,会出现“火刺”现象,这是因为火焰顶端局部温度较高,坯体表的紫砂颗粒会因温度太高出现爆裂现象。但也正是这个原因,电窑烧制出来的作品泡养效果就不如其他类型窑烧制出来的作品富于变化。
现代化的加工条件下,作品总是较为精致,众多收藏爱好者也对此趋之若鹜,但原始性的生命力却也逐渐失落了,这就是文化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