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三岁零五个月死亡观蝌蚪花鸟市场小q和albert春天当下育儿 | 
http://s7/middle/4a7225fbg84887a29c7e6&690
何为生死?
 
果然,狗狗养的三条金鱼,死了一条。狗狗一直问,为什么为什么?我说,大概是它在鱼缸里感到不自由了,不快乐了,所以死了。
 
Then let’s take these two fishy to 
 
这之前,狗狗已经放生过小蝌蚪。阴冷的上海初逢春光明媚时,狗狗和小朋友们趴在公园池塘边的石头上,攥着童心飞扬的欢乐冒着滑入水中的危险,抓到过许多小蝌蚪。带回家后,我说,没东西给他们吃啊!让他们到池塘里找虫子吃吧。狗狗随即应允,下楼,将蝌蚪们一并倒入了池塘。
 
Next time when hear the frogs singing, we’ll know they were our tadpoles(以后我们如果听见青蛙叫,我们会知道他们是这些小蝌蚪变的!)狗狗说。语气中流露出些许恋恋不舍。
 
其实早些时候,狗狗小姨叔叔就要给狗狗几条金鱼养着玩,被我和狗狗爸一口回绝。之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地不想让小人儿接触到死亡的概念,与其说是考虑到孩子太小理解力有限,不如说是做父母的不自信自己已经完全参透了生死的谜底。
 
回绝小姨叔叔后没几日, 模范妈妈Alice说:我们一起去花鸟市场吧。熙熙攘攘的花市鸟市里,孩子们被各种小动物招徕,兴奋地左顾右盼。狗狗主动拉上同行的小Q哥哥的手,看乌龟看兔子看鸟,然后见小Q哥哥买金鱼,自己也嚷嚷着要买。最后小人儿自己从大鱼池中捞出三条小金鱼,小心翼翼、心满意足地提在手上。一趟花鸟市场的出行,狗狗玩得好开心。
 
http://s11/middle/4a7225fbg73a74721c0ca&690 
抓蝌蚪
 
http://s16/middle/4a7225fbg8488cfee234f&690
牵手小Q哥哥逛花鸟市场
 
看着女儿兴奋地把玩着小鱼缸,我不得不开始琢磨如何对孩子谈生死。绞尽脑汁想了许久,却也想不出如何谈论这样一个几乎完全建立在每个人的个体认知基础之上的哲学问题。只好草草地揣上一些唯美却不乏真实的抽象回答,例如,死亡如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在大自然中轮回。。。之类,严阵以待。
 
出乎我的意料,狗狗十分平静地接受了“小金鱼死了”的事实。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死了,却根本无意深究什么是死亡。小人儿大概将“死亡”,看作是“暂且离开”这个字眼的代名词。据说,孩子们一般要等到因亡者不存在而有实质性“损失”时,才能真正感受生死之別。成人严肃、沉重地将直面死亡的问题看作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寻求时,孩子们则轻而易举地只将此刻当下,拿来充实了世间所有的“意义”和“价值”。
 
既然用到了“死”这个字眼,我也不再避讳。雨后小径上躺着小蚯蚓,死了就是死了,我不会再转弯抹角地对狗狗说哦它可能睡着了。每每谈论死亡时,我看到狗狗的满怀好奇,和一点点失落,却还看不到悲伤和恐惧。小人儿更关心的是:它为什么死了?它的妈妈什么时候来带它回家?不过,对死亡的关注,经常很快地被路边缓行的小蜗牛什么的岔开。。。
 
http://s2/middle/4a7225fbg8488b3cc4131&690
 
http://s1/middle/4a7225fbg8488b4ded570&690
我的画:一树红花。。。
http://s8/middle/4a7225fbg8488b39e6927&690
妈妈的画:小鸭子。。。
 
http://s13/middle/4a7225fbg73a7469f4f3c&690
 
 
总之,“死亡”这个话题,在狗狗那里,和我原来想象的艰深度,完全不搭边。这个问题上的所谓难度,是成人的无数个坚固的自我设定之一,更是成人在有意无意回避自己的无能。
 
很明显,狗狗已经开始直接或间接地体验这样一些大人们自认为“艰深”的人生概念。我也该遵循我的初衷:对待女儿,就像对待一个成人。不能因为自己不敢直视难题,而去有意识地给孩子营造一个童话世界。压抑孩子自然的生命体验,其实是人为地杜塞感受的疏通途径。对生命现象的描述,尽量客观,例如死了就是死了,不是睡着了。但捕捉现象里扑朔迷离的本质,例如死是生命的永久消失?还是生死间本来就没有界限?生命的意义何在?等等等等,则是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独有的生命体验去研习的成长课题,不是外力能够造就的理解。
 
说到底,小人儿们本来自有自己的童话世界。但将来要冲出成人们苦心积虑营造出来的童话,会是挣扎;而从自己的童话里走出去,该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叫做长大。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