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计世资讯
计世资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91
  • 关注人气:1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付费业务形式在中国的展望

(2006-12-20 17:17:33)
分类: 信息化
作者: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姚郁巍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的移动运营商开始推行预付费模式。1996年,美国出现预付费模式,并得到快速发展。在欧洲,近年来预付费业务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现在,预付费的移动用户已占欧洲移动用户总量的65%~90%,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
在中国,最早的预付费业务当推200卡、201卡、300卡以及之后的磁卡电话、IC卡电话等一次性卡类业务,1999年中国移动推出了第一套移动预付费平台。如今,两大移动运营商的预付费业务早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业务,其收入均超过总收入的50%。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讲,预付费可以控制用户欠费,消除呆坏帐,并且可以给用户的使用带来方便,还保证了用户对帐务的知情权,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但是任何事务都有两面性,首先,低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较低的ARPU值是预付费业务被视为低价值用户的主要因素。预付费用户群体一般通话次数少,通话行为不稳定,因而表现为较小的通信支出,使得运营商往往增量不增收。以欧洲为例,占移动用户总量60%的预付费用户,对移动运营商的收入贡献仅为33%,自2001年以来,欧洲的预付费业务发展迅速,但这种增长只是用户数量的增加,ARPU值并无明显的起色。在中国,近年来新增移动用户大多数选择了预付费业务,这些低ARPU值的新用户群体,在为移动运营商你消我长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不断从整体上摊薄两大移动运营商的ARPU值。
其次,计费系统扩容与改造的成本较高。由于预付费业务具有实时计费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依赖一套完善的计费系统,而基于语音的传统预付费业务系统,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支持新的数据和多媒体业务。计费系统在对庞大的用户数进行并发处理时,还会出现扣费不及时,以及认证、授权延时较长问题等。这些方面的改造,以及随着用户数增长进行的扩容,将使预付费计费系统的改造价高于后付费系统,并增加运营商维护的难度。

再次,预付费用户细分难度大。预付费用户不用注册个人基本信息,而缺乏准确的用户信息(如人文统计数据等),运营商就无法对用户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用户管理。虽然由于预付费用户的收入特点及较高的忠诚度,欧洲的运营商已认识到预付费不仅是一种付费机制,而且本身也是一种市场细分,但如果辅以像后付费那样的注册个人资料,将可以对预付费用户进行更深入的细分。
针对以上预付费业务的不足之处,建议移动运营商提供多种计费方式、支持数据以及多媒体等新业务的新型预付费计费系统,并且实现预付费与后付费的融合,从而适应无线业务计费不断加快的步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