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老建筑--兼答顾北北同学

标签:
协和医院老建筑复兴文化 |
分类: 杂谈 |
http://s5/middle/4a71c6fegb195c292e464&690
近期身体不适,三个月之间两进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倒是有机会近距离观赏和体验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人投资兴建的协和医院的老建筑,别有一番感触。
http://s13/middle/4a71c6fegb195c53d508c&690
协和医院老建筑的设计者是1916年由波士顿来到中国的美国人查尔斯·柯立芝,此外还有美国建筑师赫西、利恩等。从建筑的总图布局到细部处理,都能看出设计者所具有的深厚功力。
http://s15/middle/4a71c6fegb195c92107ce&690规整对称的西洋式几何图案入口广场与构图严谨的中国式大屋顶建筑,组合成和谐庄严的宏伟建筑群。
http://s12/middle/4a71c6fegb195cc5b10fb&690
传统的门楼在圆弧形汉白玉栏杆的映衬之下,别有一番气势。
http://s12/middle/4a71c6fegb195cf79ce2b&690虽然并未采用木柱承重结构体系,但在立面处理上仍然很精细地用线脚刻画出木柱的意象。
http://s6/middle/4a71c6fegb1964f1e00f5&690
看看采用整块石材精制而成的窗台,就可以看出设计者对于细部处理的一丝不苟。
http://s5/middle/4a71c6fegb196509ebd64&690
位于底层的窗户,特意把内部的窗台处理成楔形,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光线引入室内。
http://s16/middle/4a71c6fegb195d2eeaa6f&690图片中的近景、中景和远景分别是协和医院不同时代的建筑形式,将它们互相对照一下,想必会对建筑师的设计素养做出一番比较。
顾北北同学(因是一位建筑初学者,姑且称为同学。如若有误,尚盼原谅!)在给我的留言中曾经问到,应当怎样理解当代中国建筑的出路问题?并且提出中国需要一个懂中西哲学的大师来承担起建筑复兴的重任。
个人以为,当代中国建筑的出路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有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答案。至于建筑复兴的重任,更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懂中西哲学的大师就能承担起来的。如果我们把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协和医院老建筑与建造于上世纪50年末期至60年代初期的北京其他大屋顶建筑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后者并不比前者有多大的进步。至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那些在屋顶上加上若干小亭子的建筑的水准,就更是不敢恭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