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园林地域文化现代出路旅游 |
分类: 园林 |
摘要: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通过对中国美院新建筑设计对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手法的成功借鉴的分析,证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在现代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地域文化特色,现代出路
中国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功绩,对西方园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17世纪在欧洲形成中国热还是追求异国情调的洛可可风格影响的话,那么,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出现,无论在设计思想,还是在设计手法上,都可以看到中国园林的巨大影响。一些中国园林典型的设计手法,如采用环形游览线路的布局方式,散点式景点布局和视点的移动转换等等,已完全融入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之中,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其出处了。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旧中国社会体制的瓦解,中国园林赖以生存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来文化、尤其是殖民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日益显现。此时,西方园林的发展十分迅猛,在内容上和类型上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发展,完全是在西方园林的影响之下,亦步亦趋、步履艰难地走到今天的。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而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中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
由此可见,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要取得进步,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这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新建成的中国美院是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因为它融汇了如此多的现代元素:超前的建筑理念和艺术思想在此被碰撞表现,最新的建筑材料、建筑方式在此被时尚运用。主楼前的文化广场被隐于腹部、屋顶选择小坡面、窗框选择炭黑色铝合金、外墙的慢弧度,几乎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跳跃着最现代的设计与构造。而另一方面它非常非常地江南化:青砖、黛瓦、白柱、青石板、女儿墙、水榭、廊桥、紫藤架……在这里,江南历经千年的建筑文脉一目了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手法的运用在其中俯拾皆是。
新美院整个校区面积总共只有六七十亩,设计师们的尝试是将广场内置,隐藏在建筑的腹地之中,也就是在学校纵横中心轴线的交汇处建成了一个通透的大厅。站在这里,人们视域开阔,远可以领略对岸的湖光山色,近可以环视校园内所有的主要景观。这个灵感可说延伸自“金角银边草肚皮”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理念,也与共享空间、公共绿地等现代概念不谋而合。
新美院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曲折变化的方法来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样一段距离,曲折的路比直线的路要长,路长给人的感觉比路短经过的地方大,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在曲折的路线上能够看到的东西多,而且变化大,实际上是提高了有限空间的利用效率。
中国美院的入口处的两断长长的楼梯,一个半封闭式的拱形空间以及遮挡视线的竹子达到了先抑后扬的空间效果同时使校园排开了熙攘的街道。
通过廊桥,水榭,漏窗,错落有致的虚设的梁架来丰富空间层次,强化景深。采取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校园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人文景观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的空间的局部,似乎是没有尽头的。
此外障景,借景,点景手法的运用在其中也屡见不鲜。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园林建筑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
[2]周武忠.论园林意境及其创造.美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