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诸多的杂事,致使前一段关于东方建筑的讨论停了很长一段时间。前面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外国的建筑师或外国的作品,这一部分则主要讨论中国的建筑师及其作品。李博的这篇文章,选取了一位建筑师的一个作品,看起来有些小,但却有些透过一孔而窥全豹的味道。对于喜欢写大题目大理论的同学来说,也许会有一些参考价值。
结合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设计实践浅谈中国建筑文化的特点
作者:李
摘要
关键词
前言
关于选题:我做了5年的建筑设计,总想找一个机会将建筑设计的方法或者是要点系统总结一下,恰好选了东方建筑这门课,学习到了一些基本的方法论,因此找了一些书结合自己的认识来谈一些建筑文化方面的认识;同时我对中国的建筑是十分热爱的,因此我就结合建筑设计大师的设计实例来简略的谈一下中国建筑的文化特点,说明一下,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因此对文化总结的这些特点可能是不完善的,或是有纰漏的。还有一点,我觉得将一个代表性的建筑分析透彻就好,而没有选择更多的同类性质的建筑来比较分析,这是我最想做的!
一、背景资料
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设计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先后获得:
1、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2、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3、国际建协(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被评为“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
4、1991年国家教委、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5、1991年国家教委、建设部国家金质奖;
6、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优秀作品奖(1988—1992)等六项国内、国际大奖。
在秦末楚汉相争之际,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击并桂林、象郡,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南越国疆域基本就是秦朝岭南三郡的范围,东抵福建西部,北至南岭,西达广西西部,南濒南海。
二、 博物馆的整体布局分析
广州属于热带海洋气候,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就位于广州的中心地区的象岗山,北面是流花路,南面是盘福路,东面是解放北路,基地是梯形的,在基地的南边是高剑父纪念馆,在基地的东面是广州的最大的风景公园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等艺术馆等都在公元内)。基地周围环境优美,空气湿润,夏季东南风吹拂带来天然的养分。从电子地图上可以看出,基地周围绿色植被覆盖,其整体环境优美,对烘托建筑的纪念性主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建筑的入口在东侧的主干道上,由风景优美的越秀公园引入,通过连廊,过渡空间等将综合陈列大楼、墓原址、主体陈列楼有组织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博物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分为综合陈列大楼、墓原址、主体陈列楼三大部分。主体陈列楼展示了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千多件(套)文物珍品。综合陈列大楼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奇葩——“杨永德伉俪捐赠陶瓷枕展”。另有临时展厅展示国内外大型临时文物展览。博物馆已被列为广东省、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博物馆还出售各种有馆藏特色的纪念品。
三、 建筑的形象
建筑的形象不能任凭建筑师随意创造,而必须受物质功能要求和结构,材料,施工等技术条件制约。以中国古代建筑而论,无论是宫殿,寺庙,陵墓还是园林,住宅,他们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诸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人们看到的宫殿,寺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屋顶,有那种特殊的斗拱构件,所有会有梁,枋上鲜艳的彩画装饰,都与中国古建筑长期采用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的功能和房间组成比较简单,但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艺术形象使人产生庄严,雄伟,肃穆,崇高的精神感受。其重点我认为是在建筑的内部空间的塑造而无需过多的建筑装饰构件来加强建筑本身的艺术内涵。
四、 立意及构思分析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来讲,是指建筑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建筑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典型的岭南坡地,因此建筑布局从整体上对环境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和考虑,顺应了地势的起伏,将建筑分成了3个大的功能分区,依次形成了综合陈列大楼、墓原址、主体陈列楼三大部分,同时结合地势形成了建筑空间的变化和层次多样性,有一种步移景异的时空观,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的卫城布局,卫城,山门,帕提农神庙,依瑞克提翁神庙等的序列空间,一种超越了空间的四度时空的组群变化。
其建筑的地域性也表现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由于古墓遗址的汉代大多用的是砖等建筑材料,采用的也仅仅是叠涩的技术手段,而在新建的博物馆在处理三种建筑单体上,也采用同一种材料红砂岩表达对历史的追溯和作为纪念性建筑的庄重和典雅!在主体陈列大楼的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同贝律铭在做的巴黎卢佛宫一样的玻璃金字塔似的建筑形体,用于展示地下收藏的各种文物和珍贵的藏品!至于贝律铭为何在扩建中采用了玻璃透明的三角锥的处理形式,确实有古埃及的金字塔的原形,但是金字塔是象征祭祀的原形而巴黎卢佛宫是展示各类艺术作品的宫殿,其祭祀的性质和展示的功能是有悖的,我查阅资料后也没弄明白到底是为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玻璃的虚无是最大限度的对环境的尊重和理解,它的通透和虚无对于两千年前的古墓是一种对比和升华;说是对比,不仅仅是表面的材质上的对照,而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建筑类型的比较,远古的陵墓和现代的纪念性建筑的对话,难道不是一种时空的美丽神话吗?说是升华,其表现的碰撞的感觉完全超越了纪念建筑所表达的境界,随之带来的就是在特定的空间所感受的意匠!
由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典型的纪念性的建筑,其房间和功能一般都比较简单,但是却要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通过艺术形象使人产生庄严,雄伟,肃穆,崇高等精神感受。因此,其建筑平面及体形应力求简单,肯定,厚重,敦实,以期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入口的综合陈列大楼,入口处有一对纪念用途的神兽,以及转向侧道而上的楼梯蹬等,这是一种典型的处理手法,我可以自然的想到古埃及的神庙大殿的空间序列构图和古希腊山门的人们朝拜的流线,自然的引导人们进入即将展示的空间,如图所示,其立面中心是一个圆拱的建筑元素,这很容易让人想到1851年的“水晶宫”展览馆,垂直的拱顶下装配花房的设计手法,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的纪元,因此说该建筑具有国际化的设计风格一点也不为过,而且该建筑也被收入到世界80个有纪念意义的博物馆之中。
建筑的时代性: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在象岗山上,分为综合陈列大楼、墓原址、主体陈列楼三大部分。它以古墓为中心,结合陡坡和山岗的地形,依山建筑,拾级而上,将综合陈列楼、古墓原址和主体陈列楼三个不同序列的空间,连结成上下沟通的、步步登高的一个整体,突出了古墓博物馆的群体气派。博物馆在外型、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
对于古墓,何院士采取的是保护历史遗址并加以利用的处理手法,尊重建筑古墓的挖掘现状,采用的是一种类似金字塔形的建筑形式,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但是却注重了建筑历史的可读性以及可识别性,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来说明他的时代性,既采用了覆斗形的玻璃顶,又采用了拱形的连廊将位于门口的主题陈列馆和北面的综合陈列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参观序列。正如他说的“建筑作为时代的写照,新的知识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自然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现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观,”这样充分体现了他的建筑的时代性以及与时俱进的设计观。
五、 小结
通过东方建筑的课的学习以及对何镜堂院士的设计作品的深入分析,我可以学到中国建筑的文化精华,尽管我的分析和审慎是不足的,甚至是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但是中国的建筑几千年来的发展具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几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变化,甚至有的专家或学者也认为是“千年一样,千年不变”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偏激,但是思索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建筑确实是发展迟缓,特别是清中期康乾盛世由样式雷形成的建筑摸数制度所形成的千篇一律的建筑样式,中国建筑就开始停滞不前了。
但是我觉得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东方建筑的一个典型的组成部分,很早就发展成它自己独有的性格,这个程度不寻常的体系相继承绵延着,即使是到了20世纪还或多或少的保持着一定的传统;但同时在中国建筑体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它也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通过佛教的传入,民族聚落的变迁,生活方式等,对中国的陵墓建筑,佛塔祭祀类建筑,壁画雕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加强了东方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说明中国建筑的坚强的生命力和其优势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http://www.gzwh.gov.cn/whw/dw/xhnywbwg/index.htm
2.卢佛宫扩建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325532
3.《城市环境设计》
4.新建筑
5,建筑空间组合论
6.《华夏意匠》,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亨著,天津大学出版社
8.《东方建筑》意) 马里奥.萨利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