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游随笔】在炉霍地震碑亭前的沉思

(2012-10-07 11:57:06)
标签:

炉霍

地震

纪念碑

民居

旅游

在炉霍地震碑亭的沉思

 

八月的高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我们的汽车沿川藏公路北行,鲜水河嫩黄的河水不时在车窗外闪现。越过一段河滩后,汽车在炉霍地震纪念碑亭前停了下来。这里是炉霍县斯木乡,距县城15公里。
     
炉霍是川藏公路北线(G317线)上的一座小城,古称霍尔章谷,为藏语之音译。“霍尔”一词,是古代藏族人对蒙古人的称呼。历史上甘孜、炉霍两县和道孚县的部分地方,曾经生活过具有蒙古人血统的霍尔部落,因此被称为“霍尔”。章谷则有岩石之上,岩石部落之主等意思。炉霍境内雪山雄踞,河流湍急。在地质构造上,北起甘孜,经炉霍、道孚、康定至石棉、越西,有一条长达500公里的地震带,称为鲜水河地震带,乃是四川境内最为活跃而又最长的地震带。其频度之高、强度之大为全川之冠。

 

 炉霍是川藏公路北线(G317线)上的一座小城,古称霍尔章谷,为藏语之音译。“霍尔”一词,是古代藏族人对蒙古人的称呼。历史上甘孜、炉霍两县和道孚县的部分地方,曾经生活过具有蒙古人血统的霍尔部落,因此被称为“霍尔”。章谷则有岩石之上,岩石部落之主等意思。炉霍境内雪山雄踞,河流湍急。在地质构造上,北起甘孜,经炉霍、道孚、康定至石棉、越西,有一条长达500公里的地震带,称为鲜水河地震带,乃是四川境内最为活跃而又最长的地震带。其频度之高、强度之大为全川之冠。

四十年前,我在这座小城,经历了一场罕见的7.9级大地震。所幸的是地震发生前,我们全家外出探亲,因此躲过一劫。惊悉地震,当我赶回这里时,炉霍全城已夷为平地,但见一片废墟,遍地瓦砾,到处是倾倒的房屋,坍塌的堡坎,裂缝的地面,变形的道路。我们单位门口两扇横径6米的大门,像被随意撕碎的报纸,被地震的魔掌撕成几大片,两座一米见方、高达3米的石柱,居然呈180度大转弯。惨烈之状,一时竟找不出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许多相识的朋友和同事的遇难,使我涌起一缕“忍看朋辈成新鬼”感伤。谁也说不清这次地震摧毁了多少家庭,或丧偶、或失子、或亡父、或失母,人们随口报出一长串名字,无不面带戚色。听说竟有几十户全家遇难的。据当时的媒体报道,那次炉霍大地震的震级为7.9级。其破坏性之大,世所罕见。据说地震发生时,随着一声巨响,宽阔的河床突然裂开了一道五十多米宽,三公里多长的口子,河水一下子被吸走,但很快又涌了回来,越来越大的河水,马上淹没了裂口,而前面隆起的泥土将河口堵住,一会儿就形成了一个堰塞湖。一位亲历者告诉我,地震时他正在公路上,突然大地猛烈晃动,身体失衡,一股力量把他撂翻在地,他双手支撑,试图爬起来,一抬头,猝见眼前的地面张开一条大大的裂口“妈呀!——”他吓出一身冷汗,不由自主地闭上双眼。待他睁眼,那条裂口合上了。面前隆起一条松软的土埂,像是从地里挤出来的,高达30多厘米。那人说:“差一点我就遭包了饺子!捡了一条命。”

1973年炉霍地震是一次世界地震史上最为罕见的河流大断裂。从此,鲜水河在虾拉沱绕了一个大弯,从地震裂缝上流过。震中周围方圆50公里以内的房屋,在一瞬间全部倒塌,无一例外。地裂缝带穿过河漫滩、阶地、陡崖、山坡和垭口等不同地貌单元。据现场调查,这次地震形成的地裂缝带呈北50°-60°西方向沿鲜水河谷、以斜列式或锯齿状断续展布。北西起于甘孜县东谷附近,向南东经朱倭、旦都、虚虚、老河口,止于炉霍县仁达,全长约90公里。地裂缝带宽20150米,一般可见五、六条地裂缝平行于山体,由于岩性软弱破碎,在较陡的公路边坡出现不同规模的崩塌和滑坡,对公路交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建筑在高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的房屋,倒塌极为严重。

 

炉霍大地震11年后,人们在当年的地震裂缝上建立了这座纪念碑亭。碑文上写道:

著名于世的鲜水河断裂, 乃全新世地质时期以来强烈活动的大断裂, 古往今来, 震灾频繁, 深为国内外地质专家所关注, 一九七三年二月六日十八时三十七分炉霍发生七点九级大震, 损失惨重, 党和政府极为关怀震区人民的抗震救灾, 发展生产, 重建家园, 并命地震工作者建立各种观测台站, 进行震情监测, 宣传地震知识, 组织群测群防, 开展地震研究, 炉霍大震迄今十一年, 为悼念震时亡者, 痛记历史教训, 保卫重建成果, 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工作, 并为明确断裂错位标志, 特建此碑亭作记!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四川省地震局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四年 立

     
这是一座藏式设计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框架型建筑。在造型上采用了具有强烈的断裂感觉的线条以防震的结构形体构造出一个稳定的透风框架,用石条砌成牢固的四方形地基以象征对房屋稳定的期待。 纪念碑亭的造型体现了追思过去面向未来悼念前人,祈祷后代的设计思路。纪念碑亭的顶部有八条金龙的造型它们似乎是从地里面钻出来一样它们的外围有八个金蟾与之相对应表达了一种对天地神龙的顺从和恭敬的象征意义这是对自然的承认和畏惧同时也是对祥和与平安的期待。纪念碑周围的围墙顶上白塔环绕透过白塔可以望见山坡上用石头垒成的六字真言色彩艳丽的经幡面对鲜水河迎风飘扬。 纪念碑的右前方是一个转经廊转经台采用了独特的150度的折断形布局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地震的摧毁力。 整个纪念碑亭的设计和建造,用艺术和科技的概念,体现了一种悲哀之后的振兴精神,体现了霍尔部落的顽强精神及其性格中的含蓄与内向。
      
炉霍大地震沉淀在我的记忆中,整整四十年了。岁月无情,冲淡了往事的痕迹,世事沧桑,徒添了头上的白发。随着时光的流逝,那次地震的全过程已渐渐模糊,唯有灾难中凸现的人性光辉仍然存留在我记忆的硬盘上。遭遇地震灾难诚然不幸,但也让世人见证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抗灾意志和超越灾难的崛起。而今故地重来,望着纪念碑亭,一股沧桑之感顿然而生。现在呼吸着21世纪空气的人们,恐怕很难得想起四十年前的那场灾难了。大自然的魔力,一瞬间摧毁了一座城市,吞噬了众多的生命,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与个体的命运。把人类的苦难与抗争、涅槃与再生浓缩到一个短暂的时空。在那场特大自然灾害中我是幸运者,不过折损些身外之物。作为曾经的炉霍人,对当年参加救灾或关注过灾区的人们,我心存感激。随着斗转星移,俯仰之间,昔日的苦涩已为陈迹。回首往事,我遥祝新生的炉霍扎西德勒!繁荣昌盛!时下,神秘的雪域高原成为世人关注的热土,不过,自然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鲜水河地震带还在活跃,“天崩地坠,身亡所系”。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理性思索,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而不是灾难后如梦初醒式的怨天尤人。余生也鲁,窃以为灾难诚然可怕,比灾难更可怕的是人类在功利化价值观蛊惑下的健忘和短视。

 





 

http://s15/middle/4a710aafxcb6f98a8f75e&690
          鲜水河断裂带

 

http://s11/middle/4a710aafxcb6fe2fa98da&690
         炉霍地震纪念碑

http://s11/middle/4a710aafxcb6ff72e170a&690
      炉霍地震纪念碑亭全貌

http://s3/middle/4a710aafxcb6ffaeadf92&690
          远眺炉霍地震纪念碑亭

http://s16/middle/4a710aafxcb70011db90f&690
     炉霍地震后新建的民居
http://s15/middle/4a710aafxcb70027b5e4e&690
      折断型的转经廊


http://s8/middle/4a710aafxcb70041d0f17&690
      炉霍地震后新建的民居


http://s14/middle/4a710aafxcb7006dc9cc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