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五 教会学生 “愿学”、“会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1、请结合你所教过的学生实际,分析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有哪些?要避免学生学业不良,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从学生学习的外因分析, “厌学”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教者。 “愿学”,就是愿意学习。“愿学”,就是与自己的愿望相吻合的学习。而现在的许多学习,学生愿意的,老师不愿意;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却喜欢。如此状况学生怎么能 “愿学”?
从学生的 “内因”方面分析,学生现在 “厌学”,一定是由于“过去”的一些原因所至,是由于不利于学生 “愿学”的消极影响而使学生不 “愿学”。不论 “外因”还是 “内因”,它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学生失去或削弱了自身学习的动力。
要避免学生学业不良,教师应注意: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有密切关系。学习积极性的一系列心理现象,都与学习需要直接相联系,受制于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动机的性质、水平是统一的。对那些具有高尚动机与直接动机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能专心致志,具有高度的热情,遇到困难有顽强的自制力与坚强的毅力。而且这种积极性是经常的、一贯的,可以说是经久不衰的。那些只有个人名利动机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动摇不定,十分脆弱,他们往往经不住时间、困难、成功或失败的考验。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影响学习动机。前者是由于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则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后者是因为优异的学习效果可以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而增强。长期学习效果不良则可能导致原有需要因长期不能满足而减弱以致消退。实践证明,对成绩不良的学生首先应该排除 “学习没有兴趣”的障碍,同时弥补基础知识的欠缺,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2、各种导入形式的共性有哪些?
答: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情感、丰富想象、积极思维等,不仅使教学民主,而且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温和。心境处于愉快喜悦状态的学生,会排除师生间传统的紧张关系,消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 “疑团” (例如畏惧、不敢接近等),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尊重感、敬佩感。
新课的导入是否新颖有趣,是否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直接关系到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
3、你认为目前教师在导入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我认为目前教师的导入形式单一,不够新颖,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是最主要的问题。
还有:(1) 缺乏知识联系性的导入
(2)机械死板型的导入,直接讲本课的问题,其实是缺乏导入
(3)所创设的情景与知识内容不相吻合
4、不同的结课方式所具有的共性有哪些?所起的作用又有何具体区别?
课的结尾设计也和起始设计一样重要。结尾处理得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本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水平,而且影响到下一节的教学。
答:1.设计概括性终结
概括性终结是指课的结尾时,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通过语言、文字、图表等形式加以高度概括,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和智能结构有完整、清晰的印象。
2.设计悬念性终结
悬念性终结是指下课前,教师提出一个有趣的、较难的问题,而这节课不再研究,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3.设计引申性终结
引申性终结是指在一节课结尾时,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教师尽量采用多种方法把这些内容拓宽引申。
4.设计质疑性终结
质疑性终结是指在一节课结尾时,让学生们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回答,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5.设计提问性终结
提问性终结是指在课堂教学结尾时,教师提出画龙点睛的要害问题,把学生引导到本课的学习中心和学习重点上来,
6.设计游戏性结尾
游戏性结尾是指在课的结尾时,教师安排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巩固、理解知识和进一步应用知识
7.设计前置性结尾
前置性结尾是指在课堂教学结尾时,教师把下一节要进行的内容和要求向同学们讲清楚,提前告诉学生。
8.设计激励性结尾
激励性结尾是指在课堂教学结尾时,教师满怀激情,用高亢、铿锵、真挚、赋予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热情等。
5、要让学生会学,对教师教学有何要求?
答:学生 “会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学会”和“会学”的意义大不一样:“学会”是给学生 “只供一饭”;“会学”是使学生 “终身受益无穷”。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则是学生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大事。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要向不教转化,讲要向不讲转化。”乌申斯基也主张:“很多儿童不能学会自己的功课,是因为不会学习。”所以,教师必须首先 “教会儿童怎样学习,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去学习”。
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两种基本方式: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以定论的形式讲授教材,来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要求学习者去独立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加以内化,即把新学的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结合起来,并储存在认知结构中。
接受式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一种途径。因此,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如何掌握接受式学习,教会他们课堂学习的方法。
(1)教会学生听课
(2)教会学生掌握 “三种类型”学习方法
即教会学生掌握辐合型学习方法、辐射型学习方法、创造型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主张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法。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发现式学习主张采用让学生探索、研究、讨论、争论、辩论的开放教学方式。发现式学习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问题,依据老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积极思考、探索和发展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培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探索的学习态度和执著追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