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仇明
仇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78
  • 关注人气:1,5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铬”和“钕”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2006-10-09 23:48:23)
分类: 护肤

“铬”和“钕”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铬和钕,两个很生僻、平时很难见到的字,我们甚至不知它们怎样念。其实它们的发音分别是这个字右半部的发音,也就是“各”和“女”。

    铬和钕与我们朝夕相处

    为什么说铬和钕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朝夕相处呢?

    据专家介绍,“铬”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微量元素,分布在土壤、岩石、大气、动植物体内,甚至我们每天喝的水中也都含有“铬”。

    “钕”属于稀土元素,同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它主要集中在土壤内,另外在水、大气和生物体中也广泛分布。所以说我们每天吃到的植物性食品中,因直接受土壤中钕含量的影响,当然也就无可避免地把钕吃进肚里。

    正因为铬和钕这两种微量元素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离不开的水与空气中,所以说,它们又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防不胜防,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接触或摄入物质。

 

    铬和钕并不安全

    然而专家告诉我们,铬和钕并不安全,大量接触有可能出现接触性皮炎。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铬和钕,与我们每天“亲密接触”,我们为什么还会安然无恙呢?专家说关键是“量少”,并做出这样的分析:

    在我们每天的饮用水中,国家标准规定允许存在0.05mg/升以下的六价铬;同样,在奶粉的质量标准要求中,相关规定允许不超过2mg/kg的钕存在。存在于化妆品中的铬和钕,虽然我们国家没有做出规定,但欧盟、美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化妆品管理规定,对于在严格生产控制条件下无可避免的铬和钕的微量残留都是允许存在的。

    SK-II产品中的铬和钕会对皮肤造成多大的伤害?

    SK-II作为国际知名的化妆品品牌,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多年来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均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检验与认可。而对于本批次SK-II部分产品检出微量的铬和钕,是怎样存留在产品中,是否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呢?专家分析说,这两种物质很大可能是由于某些原料成分的残留或通过某些生产环节混入,然而这样的微量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皮肤应该说是基本安全的。台湾著名皮肤科医师詹育彰先生这样分析:“这两项重金属成分应该是植物成分在萃取的过程中,经过水和土壤等侵入,低剂量残留在产品之中,而含量非常低微,如果你每天使用100瓶的话,才有可能出现皮肤过敏等现象。”

    化妆品中残留铬和钕是正常的

    针对SK-II这批产品检出的铬和钕,台湾行政院卫生署在新闻稿中也强调,铬和钕一般会存在于自然界例如水、空气或土壤之中。高浓度的铬和钕等物质,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例如皮肤敏感或刺激等现象。基于维护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台湾化妆品管理卫生法规定,不得擅自直接添加铬和钕,但由于化妆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因所使用的原料或其他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无可避免而混入微量的铬和钕,是被允许的,在欧盟、美国等一些国家也有相同规定。

    铬和钕接触多少会伤害皮肤及健康?

    关于SK-II部分产品被查出铬和钕成分,究竟对我们的皮肤会造成多大的伤害?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分析:

    关于铬的安全性最常被讨论到的是,可能会有接触性皮肤炎的情况发生,虽然实际发生的情况相当少见。据美国Johns Hopkins 大学的研究,对54名高皮肤敏感性人群的斑贴测试表明,当六价铬以0.089ug/cm2应用到皮肤上时,只有5人发生接触性皮炎;而三价铬以33ug/cm2应用到皮肤上时, 只有1人发生接触性皮炎。本批次SK-II部分产品铬的检测值是0.77-2.0mg/kg,粗略测算每次使用皮肤最高可能接触的量约为0.01ug/cm2—0.004ug/cm2 这明显低于可能造成皮肤刺激的含量水平;同时也低于我国法规允许的在食品中的最高含量; 更远远低于WHO 对每日膳食中可能摄入的铬的安全限定。

    关于钕的安全性讨论,专家认为,主要是针对某些长期大量接触到钕的工作人群,有可能会引起的职业性疾病,如玻璃业、染色业,或稀土作业的工人。据北京疾病控制中心针对商丘稀土(粗略测算稀土约含钕20%以上)化肥生产和稀土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结果表明,除工人头发中稀土含量比对照人群偏高外,其他未见异常。其他相关研究也初步认为长期接触微量的钕,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